您当前位置:荷泽市-中国菏泽市-菏泽新闻网 > 本地要闻 > 正文
作者: 荷泽新闻网 来源: 荷泽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4-02-01
日前,记者在菏泽市牡丹区贵阳路中学新校区看到学生们正在上体育课。该学校新校区2023年9月投入使用,隶属于牡丹区实验中学教育集团。贵阳路中学校长潘述建说:“新校区的投入使用大大缓解了校舍紧张的现状,满足了周边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2023年,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50所,新增学位3万个;全市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本科院校和“双一流”院校录取增幅均超过10%……
这组成绩单的背后,凝聚着菏泽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浓缩着接力攻坚的艰辛历程。菏泽市正在从“有学上、好上学”向“上好学、优质学”转变,教育事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2023年,在菏泽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教育局紧紧围绕“后来居上”战略部署,聚焦群众所思、所盼、所愿,在“均衡而有特色、公平而有质量”上精准施策, 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围绕人民满意、社会期盼,干成一批大事难事实事
调整优化中小学校布局结构,对生源萎缩、办学质量低的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稳妥撤并,2023年菏泽市共优化融合幼儿园607所、小学41所。加强公办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公办寄宿制学校项目59个,完成投资1.02亿元。
随着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的实施,菏泽市乡村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2023年建设项目97个,其中校园校舍类项目63个、设备购置类项目34个,完成投资3.6亿元。
加快菏泽生物医药职业学院建设,2023年完成投资约4.58亿元,争取2024年正式建校招生。
如何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让“立德树人”工作取得扎实成效?2023年,市教育局在全省率先成立思政课教研室,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实施“三百”工程,创建“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28所、思政课精品团队35个。
2024年1月22日,由菏泽市教育工会、市教育文联主办的“万福迎春”新时代文明实践书法进校园活动走进鲁西新区八一路小学。
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影响作用。菏泽市强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针对“小胖墩”“小眼镜”等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加强体育、美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毫不松懈抓好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制定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方案,严格落实每周1节劳动课、每学年1个劳动周,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劳动教育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
聚焦深化改革、突破难点,教育提质增效蹄疾步稳
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特色优质发展,职业教育快速创新发展,全市教育的崭新篇章不断呈现……
2023年,菏泽市启动全市幼儿园达标创优工作,努力提高优质园占比。同时,探索推进集团化、镇村一体化、发展共同体等办园模式,幼小双向衔接工作深入推进。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4.33%,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2.5%。
乡村教育振兴是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抓手。菏泽市重点实施强镇筑基行动,全市共有省级试点镇13个、市级试点镇41个,打造了一批镇域教育发展战略新支点。大力实施强校扩优行动,成立教育集团46个、教育联盟64个,建立结对帮扶622对,涉及乡村学校760所,城乡校际发展差距不断缩小,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48%。
在高中教育方面,菏泽市持续推进强科培优行动,做好省级学科基地和特色高中建设培育工作。2023年,菏泽一中、曹县一中、巨野一中被评为省首批特色高中,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17%。
在职业教育方面,实施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达标率已完成省定80%的目标任务。围绕菏泽市“231”产业体系发展需求,对菏泽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优化,较2022年新增加专业布点28个。2023年,成立了菏泽市产教融合联盟,设立了11个市级专业合作职教集团,开发了“校企通”服务平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初见成效。4所学校入选省级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项目,2所学校获得国家级比赛一等奖。
教师队伍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体系巩固深化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2023年,菏泽市组织8次市级培训,培训教师、校长3583人次;各县区共实施培训项目11个,累计培训教师28342人;落实“国培”“省培”计划,共参加72个培训项目,参训人员1000余人。
2023年,全市共招聘教师3130名,进一步充实了教师力量,提高了教育质量。
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菏泽市积极开展“三名”工程建设,2023年度新入选齐鲁名师人选培养工程17名,齐鲁名校长人选培养工程和名班主任人选培养工程各5名,推荐7人参加由省级财政支持的硕士学位攻读项目。开展“学政治理论、学业务知识、学先进经验、抓能力提升”和“教师心回学校、校长走上讲台、级部主任担课、有职称有良心”活动,推动职称待遇和教学挂钩,引导教师专心教育教学,牢记教育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