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荷泽市-中国菏泽市-菏泽新闻网 > 社会新闻 > 正文
作者: 荷泽小编 来源: 荷泽小编 发表时间:2024-01-09
□通讯员 张静冬
牡丹区大黄集镇张老庄村村民田索平今年46岁。早年,面对不幸的儿子,她毅然与命运抗争,一个人在外地带着他求医,并学会了弹琴。经过多年努力,儿子过上了正常的生活,她也成了两夹弦琴师。
不灭的亮光
照耀她前方的路
与同龄人相比,田索平的儿子张晓远是不幸的:他出生后不会哭,两岁时还不会发声,也没有听觉。与同命运的人相比,他又是万幸的:他有个非常自信的妈妈。
2009年,张晓远一岁时被诊断为高度耳聋。一辆拖拉机从身边经过,他都听不到。
没有听觉,连发声的欲望都没有,医生建议植入人工耳蜗,但20万元费用,对于他们来说可谓天价了。一家人4亩地,田索平夫妇平时做祖辈传下来的豆腐生意,一年收入也不到两万元。
做不起耳蜗植入,田索平夫妇借来两万元,再拿出自家的一万元,为孩子佩戴了价值3万元的助听器。医生说:“如果能有听觉,自然就有了发出声音的萌动。”
助听器伴着张晓远长到5岁。
几年来,在田索平心中,医生的话像盏灯一样,一直闪着不灭的亮光,为她照耀着前方的路。
有一剂良药叫不放弃
2014年春天,田索平对丈夫说:“地里的活你别管,我包了,家务事你也别插手,我都做,你只管做豆腐,今年咱非挣5万元不可,20万元也用不了几年就能攒够。到那时,咱孩子就好了。”
那一年,夫妻俩挣了6万多元,田索平喜出望外。种上麦子,她像个出征的战士,叮嘱丈夫在家做好豆腐,把年仅9岁的女儿交给婆婆,一人带着儿子和借来的5万元钱去了省立医院。
她交了押金,积极争取国家残疾儿童政策,终于为孩子做了耳蜗植入术。手术后,孩子听力有了很大好转,仍没有发声功能。
接着,田索平又通过政策把儿子送到济南市儿童医院所属的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培养孩子的发声兴趣和语言能力。
在济南的那一年,她用电动车从住处天天接送儿子到历下区康复学习。15公里的返回路上,捡菜叶是她必做的事,带回住处为儿子蒸大米伴鸡蛋。
她清楚地记得,她第一次启发孩子吐字“啊”。看着儿子有了发声能力,她激动坏了。
为增强孩子的说话欲望,她不停地与孩子诉说看到的一切。面对儿子,她指尖向内,指着自己教“妈妈”,吃饭时指着碗教“米饭”。
等待孩子放学有一段空闲时间,从小就有音乐天赋的田索平,被不远处一个自由演唱摊吸引。她天天死死地盯着弹琴的大妈,直看得人家对她产生了注意、收她为徒,从理论到指法学了一年。
在一次接孩子的路上,母子简单对话,只听孩子在后座说:“妈妈,老师给我西瓜了。”这是她第一次听到儿子连贯地表述。当晚,她无法入睡,待孩子睡熟后,轻轻地来到楼下,坐在花坛边,任泪水尽情流淌。
在济南培护孩子一年,除了孩子用品开支就是基本生活开支,别的物品她一样都没买过。
一年后她们回到家,孩子进了村幼儿园,而后顺利上了小学,一家人过上了正常人家的生活。
农家院里走出女琴师
连田索平自己都想不到,在济南盯着人家弹琴竟是自己圆梦的“伏笔”。
邻村安东有个二夹弦庄户剧团,演职人员多是附近村子的人。凭着当地人的关系,田索平找到团长杨长河,毛遂自荐做剧团琴师。
因为早就相识,杨长河以为她开玩笑,就说:“这种人太稀缺不好找,你要是行,现在就能录用。”
看着递过来的电子琴,田索平演奏的一段二夹弦过门曲,让团长大跌眼镜。
剧团因为有她而结束了缺少现代乐器的历史。
2023年麦收前夕接到演出订单,她知道政府这几天正在宣传禁烧秸秆,主动将演出消息告诉文化站负责人。开戏当天,镇上把写有“麦田防火重如泰山,安全生产利家利国”字样的横幅挂在舞台上,很好地宣传了当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