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荷泽市-中国菏泽市-菏泽新闻网 > 社会新闻 > 正文
作者: 荷泽新闻网 来源: 荷泽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4-01-16
1.交流聚集:“牛羊易物”到“泽汇吸胀”之融通
商族,是我国最早“以物易物”进行商业活动的部落,有史记载,商先公王亥率人以牛羊交换物品。溯源商汤时期,公元前16世纪,曹县便贵胄加身,为商朝首都“北亳”。周灭商后,商人居无定所,为避追杀也为谋生,更是以贩卖交换物资为业。因这一行当最早由商人所为,所以经商之人便称之为“商人”,“商人”经营之业被谓之“商业”。商人经营商业,汇集“北亳”及周边地区,曹县自古便也成为我国商业起源地所在。
曹县古为商汤国都,早在商代之前,农耕文明就已相当发达,这里植桑养蚕业和畜牧业发展较早,为衣冠服饰及农特产品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商汤时期,开国名相伊尹耕于莘野,创立了区田、打井灌溉等农耕技术,农耕文化又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大禹治水往来于涂山(今曹县)周边。除了治水英雄大禹,在这块土地上,先后养育了商朝宰相伊尹、哲学家庄子、军事家吴起、农学家氾胜之、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等,这些杰出人物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历史进程,也为曹县增添了不朽的光彩。
2.探索明道:“农耕劳作”到“试水触网”之萌动
农耕时代,曹县人口众多,物产富庶,境内有许多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遗迹,春秋战国诸侯争霸会盟多在次地,有“天下之中”美誉。农耕时代的物质积累也为改革开放以来曹县电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曹县与沿海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变富之路各有特色,贫穷的原因却大致相同:产业单一,人才流失。在找到新的增长点之前,曹县与很多贫困县一样,经济增长主要靠当地人外出务工的收入带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曹县大集镇及周边部分村镇,村民以创作影楼布景和制作摄影服装为业,推着自行车把产品销往周边城市的照相馆。由于客户分散、需求量小,发展较为缓慢,但也产生了一批能够制造摄影服装及道具的能工巧匠。
在曹县说到电商,就不得不说全县第一个淘宝村——大集镇丁楼村。丁楼村位置偏僻、人口众多,大多数村民外出务工。2013年,大集镇政府发现该村有90多家以家庭作坊方式,通过淘宝平台销售儿童演出服饰。为了支持“家门口就业”,当地党委政府及时进行了扶持和引导,鼓励和帮助村民开设网店,并聘请淘宝大学讲师和专家前来授课,为网商解疑答惑,提高开店的成功率。
演出戏服不仅供应影视剧组,还有影楼服饰,这也是曹县电商第一桶金的主要来源。几年下来,丁楼村320多户村民中,有285户在从事网上营销及其产业链服务,年电商销售额更是达到了4亿元人民币。现在的丁楼村已发展成为中国淘宝第一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也为其他村庄“触网探索”指明了创业道路。
3.循规优术:“草根创业”到“产业引领”之培育
“网络改变生活”,这句刷在墙上的标语,是过去十余年曹县农民“触网”经历的浓缩。戏服、棺木、农产品,这些之前被认为“土”得掉渣的农特产品,没想到通过一根网线、一台电脑,让以往外出打工的农民,坐在家里就能与世界相连。
曹县农村电商,源于农民的草根创业,兴于农民的全员参与。曹县不遗余力吸引“能人”返乡,以期带动更多农户脱盲。曹县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35处返乡创业服务站及9个招才引智工作站,通过主动登门拜访、积极宣传电商发展优越条件,鼓励曹县籍优秀人才在外牵线搭桥、回乡投资兴业,让“能人经济”成为撬动乡村振兴新支点。
昔日“雁南飞”,如今“凤还巢”。曹县坚持把本地纺织服装、木制品加工、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品与电商经济无缝对接,形成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浓厚氛围。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从事电商行业,每10多人中就有1个个体户,为乡村产业振兴持续注入了新动能。
“能人引领 全民参与”之外,曹县坚持因地制宜,从产业规划入手,逐步形成了庄寨木制品加工、大集电子商务、邵庄油菜、普连集强筋小麦、王集毛纺、青堌集芦笋等特色产业,瞄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产业化电商培育。
4.顺势而上:“推广普及”到“一核两翼”之裂变
近年来,曹县电商持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推进乡村生产方式、产业发展、人员组织等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革,为各地推进乡村振兴和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坚持“两手”通力合作,持续培优新业态新模式。曹县乡村产业发展中,服务型政府和活跃型市场扮演着两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结合起来,将新业态新模式幼苗浇灌成参天大树。
以“农民致富、草根创业”为核心,以“电商平台与服务型政府”双向赋能为两翼,曹县电商顺势而为、顺势而上,由草根创业的“大集模式”到创造电商发展的“曹县经验”,探索出一条电商带动精准脱贫、电商带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创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曹县电商发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