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荷泽市-中国菏泽市-菏泽新闻网 > 社会新闻 > 正文
作者: 荷泽日报 来源: 荷泽日报 发表时间:2024-03-23
城市的排水管网,如人的血脉一样,高效畅通,各行其道,最终实现雨水入河、污水入厂。
为彻底改善城市水环境,畅通城市“微循环”,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城市雨污分流改造,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奋力攻坚,于2023年底按时完成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任务,“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画卷逐步呈现。
高点谋划 把脉问诊开准“良方”
“雨水污水同走一条管道,既增加了污水处理量,多雨天气还容易发生城市内涝,增加污水入河的风险。因此,把脉城市排水管网,畅通排水‘血管脉络’,不仅直接关乎市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也在考验政府城市管理和生态治理的水平。”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市河湖流域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银生说。
心之所系,行之所至。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雨污分流改造作为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增进群众福祉的重大工程。在前期调研摸底基础上,2021年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系统推进”思路,先后出台《菏泽市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城区水环境质量提升工程建设方案》,明确总体目标和各年度工作任务。
2022年,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两个清零、一个提标”行动。
高位推动,集中攻坚。我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全面吹响雨污分流改造攻坚战的号角,市委书记、市长、分管副市长先后多次现场调度,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对雨污分流改造工作实行周调度、周通报。同时,建立健全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作督导机制,形成市水务局牵头,市发改委、教育局、财政局、住建局、城管局、卫健委、国资委等单位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整合资源和力量,凝聚合力、激发动力,确保雨污分流改造工作任务高质量完成。
“得益于党委政府的高位支持,以及全市各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奋力攻坚,我市按时完成了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任务。实现雨水入河、污水入厂,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城市宜居水平持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极大增强。”刘银生说。
管网改造 雨污分流疏通“血管”
雨污管网是城市地下隐蔽工程,是城市水系统治理的薄弱环节和关键所在,实现城市建设“表里如一”,是解决城市内涝和城市水环境污染等顽疾的固本之法,是一项功在当下、惠及长远的民生工程。
治理前期,我市综合运用实地调研、资料搜集、现场查勘等方式,对道路、小区管线全面详细摸排,仅市主城区就排查雨水管网645.5公里、污水管网506.95公里、雨污合流管网53.17公里,需改造排水单位319个。
数量多、困难大,全力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刻不容缓。挂图作战、现场督导,以“雨污分流、各行其道”为目标,我市实行了分类别改造、分区域推进、分年度实施等一系列措施,同时结合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房地产项目开发,做好小区管道与市政管道有效对接,彻底解决合流、错接问题,打通污水收集“最初一公里”,实现了雨污管网建设全域覆盖,混接错接问题基本消除。
结合地势,我市优化排水分区,实施雨水管网分段、分区截流改造,合理引导雨水就近入河。同时,结合城市道路建设,打通断头管、修复破损管、纠正错接管、疏通淤积管,畅通管网“主动脉”。2021年以来,全市共投资31.7亿元,新建雨水管网462公里、污水管网410公里,改造市政雨污管网402公里,改造混接错接点2000余处,基本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
乘历史大势行稳,走人间正道致远。我市雨污分流工作经验先后被省住建厅、省生态环境厅作为典型经验宣传推广,2020年至2023年,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分别为6.31、6.05、5.62、5.09,呈现逐年改善态势。2023年,8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均为100%,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位居全省第四、改善率全省第一,市生态环境局荣获“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先进集体”。
把控源头 截污纳管理顺“血脉”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河湖岸线侵占、水体黑臭等问题愈发凸显,位于牡丹区广福街的青年湖东坑,一度成为困扰着附近居民的“臭水坑”。“路过时,经常能闻到刺鼻的臭味,枯水期河道里的底泥像柏油一样黏稠。”居民黄进回忆说。
为啃下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这块“硬骨头”,我市采取控源截污、疏浚清淤、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等措施,对黑臭水体因地制宜系统整治。目前,菏泽城区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项目全部高标准完成,全市22条纳入住建部监管平台及省住建厅调度的黑臭水体实现长治久清。通过对城市河道拓宽开挖、清淤治理、两岸绿化硬化、加强河道生态修复,多条昔日臭水沟变成生态河、景观带。
水因城而活,城因水而美。治理后的青年湖东坑,一改往日的“黑臭”,已蝶变成居民休闲游玩的“打卡圣地”。人们发现,“黑臭”河道不见了,易涝易积水点也减少了,城市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提升。
水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过程,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引领全民共治共享。“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通过定点悬挂横幅、入户发放宣传页等形式,引导群众不要把生活污水倒入雨水管网或直排入河。同时,加大水政执法力度,设立举报热线,形成‘人居环境人民治、治好环境为人民’的浓厚氛围。”刘银生说。
此外,我市还建设黑臭水体治理智慧管控平台,建立动态智慧管理GIS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及数据库,监测城区三湖八河的水位水质,监控排水口、城市易涝点、城市管网,实现城市污水收集处理风险实时感知、问题及时预警。
污水处理 提质增效净化“血液”
源头的雨污分流改造实施后,分流的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和工艺,将决定其能否承担起城市水污染治理的“关卡”重任。
2021年以来,我市新建污水处理厂7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3万吨/天;加快原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2022年完成5座、2023年完成3座。目前,全市共有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21座,达到准Ⅳ类排放标准的有17座,占总设计处理能力的66%,超额完成省住建厅40%的要求。
为保障城区水体生态基流、缓解雨源型河道非汛期无清水补给问题,我市加快建立城区河湖生态补水长效机制。城区方面,将市第一、第二、第三等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用于赵王河、洙水河等河道生态补水,每天生态补水20余万立方米;单县投资2400万元实施“尾水进城”工程,日补水量约2万立方米;成武县将中水引入乐成河城区段上游,东明县把中水通过鱼沃河、万福河、五里河汇入五里河湿地,有效提升城市水体循环能力。
记者 张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