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荷泽市-中国菏泽市-菏泽新闻网 > 社会新闻 > 正文

从热爱到坚守 用镜头书写艺术篇章

作者: 荷泽新闻网 来源: 荷泽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4-10-01

image.png
市民慕名前来参观“黄河儿女——王超英摄影五十年原作展”

“用镜头讲好菏泽故事,传播黄河儿女故事。”9月23日,在“黄河儿女——王超英摄影五十年原作展”仪式上,作者王超英告诉记者,本次展览精选了她从事新闻摄影工作50年来的75幅摄影原作精品,一张张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不仅是王超英对摄影艺术执着追求,更是展现了她对家乡深厚的情感……

“自1975年从事新闻摄影工作起,从未放弃这一职业。”67岁的王超英说,“活到老,学到老,摄影这条路永不放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王超英的父亲曾是济宁市鱼台县政府秘书,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爱国、奉献的大无畏精神。这种精神一直激励并影响着她。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的这首诗,不仅是王超英的座右铭,也是她半个多世纪以来摄影生涯的精神写照。50年来,王超英扎根家乡菏泽,用镜头记录了菏泽多个重要节点事件。

“为了拍这个火车,我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往返三次,多次抓拍才得到心仪的作品。 ”1980年,当第一列火车驶入菏泽,王超英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重大新闻事件。她骑着自行车往返50多公里,最终拍摄到了蒸汽机车喷着气冒着烟的画面,这一经典瞬间被刊登在《菏泽日报》创刊号的头版位置,成为她职业生涯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随后,王超英用镜头记录了菏泽铁路运输发展的多个关键节点,包括1998年的菏泽铁路十字交会、2004年老火车站的扩容升级改造,以及2021年菏泽开通高铁的历史时刻。

从1993年的特大暴雨和强龙卷风袭击菏泽,到1996年、2003年的黄河洪峰,王超英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抗洪前线,用镜头记录下那段难忘的历史。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王超英持续用镜头记录黄河儿女、关注百姓生活、展示家乡变迁,拍摄了大量优质摄影作品。《度过寒冬最知暖》《洒向无声世界的爱》《黄河故道科技热》《户户粮满仓》等一幅幅新闻摄影精品,发表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大众日报、菏泽日报等报刊上,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无人机航拍逐渐成为摄影领域的新宠。面对这一新的挑战,王超英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决定迎难而上,学习并掌握这一新技术。

在学习无人机的过程中,王超英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由于年龄较大,她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理解。经过努力,她终于掌握了无人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利用无人机拍摄了许多城市风光、自然景观和人文纪实等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无人机航拍的独特魅力,也展现了王超英作为一位资深摄影师的深厚功底和独特视角。

“黄河岸边”这一系列作品就是近期通过无人机拍摄的,《滩区迁建》《黄河大坝》《百姓搬新家》等作品正是她拍摄的重点之一。其中,《滩区迁建》中一片片联排别墅的恢宏景象和二十多年前的引黄治水大会战的照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属于菏泽“黄河故事”中最精彩的篇章。

今年的7月20日和8月16日,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为指导单位的“黄河儿女——王超英摄影五十年原作展”分别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济南报业大厦隆重开幕。在济南展览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从艺术、社会价值等角度深入解析,充分肯定展览的重大社会意义及其独特审美价值,“这是一次相对比较全面的展览,是一段关于改革开放的生动史,也是一个时代演变的发展史。”潘鲁生表示,王超英以一位新闻人的坚守和执着,用镜头捕捉到了生活中的真实,深刻地展现了黄河儿女们那种抗争、奋进的拼搏精神……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一方人铸就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形成一种精神,一种精神留下了一种形象。” 正如中国国企研究院副院长兼首席专家、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原副会长李锦的评价,王超英的摄影作品中,团结一心、勤劳勇敢、顽强奋斗、无私奉献、务实图强、追求梦想的精神,得以充分体现。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倾注着这些精神元素,这就是菏泽人的精神面貌。

文/图 记者 李保珠

责任编辑:
荷泽新闻网
联系方式:10613862#qq.com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