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荷泽市-中国菏泽市-菏泽新闻网 > 社会新闻 > 正文

黄河水患千年忧 人民治黄谱新篇

作者: 荷泽日报 来源: 荷泽日报 发表时间:2024-10-11

□ 蒋宝府

大约160万年前,天倾西北,地倾东南,喜马拉雅山脉横空出世,惊天动地,造就了一条伟大的河流。黄河之水从青藏高原出发,穿高山、越峡谷、汇百川,一路呼啸,辗转奔腾5400余公里,注入浩瀚大海。千百年来,大河哺育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滋养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黄河落天走东海,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而菏泽正处于“豆腐腰”险要地段。黄河从豫入鲁,流经东明、牡丹区、鄄城、郓城,长达185千米。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黄以来,菏泽人民以顽强不屈的精神战胜了历次洪水,奋力谱写了治黄历史的崭新篇章。

黄河泛滥,曹州大地变泽国

黄河桀骜不驯,是世界上公认最复杂难治的河流。自《禹贡》河道至现行河道,数千年来迁徙无定。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1938年,2540年间,下游决溢达1590次,大改道26次,其中12次大徙泛滥菏泽。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势如悬釜,一泻千里,水冲沙压,尽为泽国……”历史上黄河在菏泽境内决口泛滥达167次。大河滔天,房倒屋塌,家破人亡,每次灾难几乎都是毁灭性的。黄河安澜,成为菏泽人民两千余年的守望和期盼。

回眸千年史,满目尽疮痍。汉代,黄河决溢淹及菏泽3次。西汉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濮阳南瓠子决口改道,鄄城、郓城、巨野受害。汉武帝曾作《瓠子歌》两首,其中一首写道:“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回兮迅流难。搴长筊兮湛美玉,河公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颓林竹兮揵石菑,宣防塞兮万福来。”魏晋南北朝期间,黄河泛滥涉菏14次;隋唐时期,黄河淹及菏泽12次;北宋时期,黄河泛滥菏泽11次。宋文天祥《过济州》曾诗云:“借问新济州,徐郓兄弟国。昔为大河南,今为大河北。垂云阴万里,平原望不极。百草尽枯死,黄花自秋色。时时见桑树,青青杂阡陌。路上无人行,烟火渺萧瑟。车辙分纵横,过者临歧泣。积潦流交衢,霜蹄破丛棘。江南寒未深,铜炉兽花赤。为知行路人,铁冷衣裳湿。”金元时期,大河泛滥殃及菏泽13次。明、清黄河决溢祸及菏泽分别为35次、53次。清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结束了黄河数百年夺淮入海的局面。“民国”时期,黄河在菏泽决口达26次。“民国”二十三年(1935年)7月10日,决鄄城县董庄,淹鲁苏两省27县,受灾面积44849平方公里,受灾人口341万,死亡3750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国民党政府扒开花园口大堤,黄河改道入淮,豫皖苏1250万人受灾,淹死89万人,千里沃野变成黄泛区。

黄河野性,随时荡堤决口;黄河暴戾,自行更辙易道。《东明县新志》载1933年初秋水患惨景:黄庄决口,口宽百丈,洪流直下,两日内陆地变为泽国,田禾荡然无存,惊涛骇浪中,牲畜漂没,田胪浸圮,民溺毙者无数,大批灾民鹕形鸪面,流离失所,凄惨之状,目不忍睹。河患如虎,祸国殃民。河之罪也?人之罪也?河患未平,人患再起,周而复始,黄河子孙们何以堪忧!

震惊中外,高村抢险载史册

百年沧桑,风风雨雨,解放战争之初,菏泽黄河堤防极为薄弱。1946年2月,冀鲁豫行署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开启人民治黄的新纪元。是年,解放区军民在枪林弹雨中,完成土方220.8万立方米。1948年6月,东明高村险工险情迭出,危急万分。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军委、黄委会领导一线督战,严把死守73天,最终化险为夷。《人民日报》发布黄河抢险胜利的消息,引起国内外巨大反响。

历史不会忘记,业绩载入史册。如今巍然耸立“黄河高村抢险纪念碑”,记其抢险大略:“高村河道有宽浅陡转曲峡河势,泻北折东大溜直逼堤岸,浪叠波涌、历多险情,此多处险工全河闻名。1948年6月,洪水暴涨,大溜坐弯青庄,扑泻高村埽跑坝垮,大堤溃在旦夕……国民党军队为切断华北与华东间的交通,阻止我军南进,乘抢险之危大举进攻险工区,并派飞机狂轰滥炸,炸死、炸伤、杀害抢险员工150余人,抢占工区,烧毁料场,驱散民工,迫使抢险停工,决口危在咫尺……事态严峻,举世瞩目……冀鲁豫行政公署调集东明、长垣、菏泽等12县人力物力和冀鲁豫黄委会的力量,全力投入抢护数万员工,十数万运料农民同仇敌忾,不顾蒋机轮番轰炸,顶狂风、冒骤雨,连续拼搏73昼夜,修高培厚,西起北东村至冷寨之大堤修筑埽坝47道,力锁黄龙。黄河南岸五省人民安然无恙,解放战争顺利进行,壮哉高村抢险,功在当世,惠及千秋万民……”高村抢险可谓功昭日月,惠及千秋。

力挽狂澜,筑牢堤防固长城

一部艰辛的治黄史,浓缩出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奋斗史、治国史。河治则国安,河安则民安。汉武帝亲临现场,督导“瓠子堵口”。清康熙曾将河务、漕务、削藩要事,铭刻宫柱。六次南巡,必勘黄河。千百年来世代治河,弥久历新。大禹推行“疏川导滞”之策,西汉贾让提出“治河三策”,东汉王景主张“宽河行洪”,元代贾鲁提议“疏塞并举”,明代潘季驯倡导“束水攻沙”,清代靳辅、陈潢献策“筑堤分水疏浚”,民国李仪祉试行“统筹并治”,再到当代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无不在治理黄河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俗语云“黄水一石,含泥六斗”。1951-2005年统计,山东黄河多年平均来沙量为8.68亿吨,平均每立方米径流量含泥沙23.9公斤。年复一年,河床逐年抬高,犹如利剑置顶。人民治黄,功昭千秋。

束水安澜,加强堤防建设。传说上古的共工以及鲧、禹治水,均修过简单堤防。西周曾有“防民之口,胜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之谚语。西汉贾让曾说:“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秦统一六国之后,“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元代至正十一年(1351年),贾鲁修复砀山以上北堤250里。明弘治六年(1493年),刘大夏在黄河北岸筑起360里的太行堤。嘉靖年间,潘季驯构建遥堤、缕堤等堤防体系。清代康(熙)乾(隆)年间,黄河堤坝渐趋完整。1860年始,陆续修筑民埝、大堤,至1884年,新河道两岸连贯的大堤、民埝竣工,这条河道大体就是现今的黄河河道。

加固水上长城,铸就千秋伟业。菏泽堤防256.09千米,其中临黄大堤长157.03千米。1946年人民治黄后,黄河大堤经历4次(1950-1955,1963-1973,1974-1976,1990-2002年)大培修,完成土方1.24亿立方米,石方233万立方米,总投资5.36亿元。大堤加高4-6米,帮宽40米左右。1986-2005年,放淤固堤完成土方2110.03万立方米,加固堤防76.81千米。1998-2005年,修建截渗墙工程7处,加固9950米,投资4604.8万元。黄河东明段地处要冲,1855-1933年曾决口23次。2004年山东黄河河务局要求:2005年汛前,完成东明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历经近一年半的紧张施工,完成土方3983.28万立方米、石方18.58万立方米,堤顶道路61.135公里,创造了14公里远距离输沙和日产放淤固堤土方25万立方米的奇迹,最终形成“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集一体的标准化堤防。

稳定河势,加固险工坝岸。新中国成立前,菏泽黄河仅有6处险工,几十道秸料埽,新中国成立后逐步石化险工。至1985年,境内险工坝岸进行二至三次加高改建,一般加高3米至6米,坝高为5至12米。菏泽段黄河险工14处(东明6处,牡丹区2处,鄄城3处,郓城3处),坝岸403段,工程长度39.76千米,护砌长度27.33千米。1986-2005年,菏泽险工加高改建坝岸314段次、新增建坝岸9段,完成土方212.2万立方米、石方46.18万立方米、投资11389.84万元。至2005年底,菏泽共有控导(护滩)工程17处,坝岸341段,工程长度36160米,护砌长度28524米。

力挽狂澜,战胜特大洪水。大河安澜天下平,众志成城锁“长龙”。1946年至今,菏泽黄河发生超10000立方米/秒的洪水12次,无一决口,人民治黄创造连续78年安澜之奇迹。

黄河之险,重在下游。每次黄河洪水到来,对菏泽都是生与死的严峻考验。1949年之秋,9月花园口站洪峰流量12300立方米/秒,险情迭生;1958年7月17日,花园口22300立方米/秒洪峰,险工遭重袭。1982年8月,花园口15300立方米/秒洪峰,滩区严重受淹;1988年8月,菏泽河段5000立方米/秒以上的洪水持续半月,102道坝出险204次。1993年,高村流量3420立方米/秒,低滩1.9万亩被淹。1996年8月,花园口7600立方米/秒洪峰,水位94.73米,为历史最高水位,211段险工坝岸出险271坝次,抢险军民高达5.4万人。2003年8月下旬,抢护工程险情22处153道坝298次。历次洪水期间,菏泽党政军民凝心聚力,众志成城,严把死守,最终取得抗洪斗争的全面胜利。

周密部署,沉着应战。2021年9至10月,迎战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最严重秋汛洪水。小浪底水库拦洪蓄水,控制花园口流量不超4700立方米/秒下泄。菏泽锚定“人员不伤亡、工程不跑坝、滩区不漫滩”防御目标,高举旗帜,扛牢责任。防汛队伍二十四小时严密值守,累计投入指挥调度人员984人次、黄河专业队伍2495人次、群防队伍4471人次、交通车辆32辆,预置群防队伍4046人、机械设备128台套。上下一心,奋战23个日日夜夜,最终夺取秋汛洪水防御的全面胜利。

(下转6版)

责任编辑:
荷泽日报
联系方式:10613862#qq.com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