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花潮麦浪踏歌行

中国荷泽网 社会新闻 2025-04-19 14:02 曹县 菏泽 集镇  

黄河奔涌,见证着千年农耕文明的辉煌;牡丹怒放,点燃了现代振兴的激情。在菏泽1.22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数字农业的智慧之光点亮阡陌,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汉服经济的文化基因激活产业,推动了文化旅游的发展;生态治理的绿色画笔勾勒出美丽画卷;党建引领的红色引擎驱动着持续发展……2024年,菏泽交出了一份乡村振兴的亮眼答卷;粮食总产连续两年突破160亿斤,创历史新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全省第二,展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36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如繁星闪耀……这片土地,正以“产业为基、科技为翼、党建为魂、生态为底、文化为脉”,谱写着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壮丽篇章。

产业兴农:从“一朵花”到“满天星”

4月的牡丹区皇镇街道王桥村,千亩花田如锦绣般铺展。村民刘春香蹲在田埂上,兴奋地介绍:“直播间的客户可以看到每株花的生长过程,订单直接发到地头,亩均收入超过2万元!”从历史上的零星种植,到上世纪80年代的规模化扩张,再到如今的“电商+冷链物流”全链升级,这个村庄已经完成了多次产业跃迁。

2024年,王桥村的种苗和鲜切花销售额突破3亿元,带动周边2000余人就业。牡丹和芍药不仅成为村民的“致富花”,更化身为村庄的“文化名片”。村内的“牡丹王桥”馆陈列着百年来的嫁接工具、销售票据,生动地诉说着花农的奋斗史。

郓城县侯咽集镇八里湾村的清晨,总是在黄瓜藤蔓的清香中开启。300余座智能大棚内,鲜嫩的黄瓜垂挂其间,在滴灌系统喷洒的水雾中泛着晶莹的光泽。村民谭月建正忙着将刚采摘的黄瓜装箱,他高兴地说:“今年每斤黄瓜的批发价格是1.2元,10亩地就能卖几十万元!”

这份丰收的背后,是“党支部+合作社”模式的成功实践。村支书于加征带领党员技术骨干,整合了5680亩土地,引进先进的滴灌系统,并注册了“八里湾”商标,构建起“种植—加工—电商—商超”的全产业链。2024年,合作社年销售额达1.5亿元,获评“国家级示范社”,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

曹县大集镇汉服产业园内,绣娘李秀兰的指尖在绸缎上飞快地舞动,一幅精美的牡丹纹样逐渐成型。她说:“这套马面裙的订单来自海外,跨境电商让传统手艺走得更远。”2024年,“曹县汉服”全网曝光量超过50亿次,400名大学生返乡创业,带动18万人就业,年产值突破50亿元。从家庭作坊到全产业链,这里汇聚了设计研发、版权保护、绣花印花等3000余家企业。汉服不仅成为文化输出的载体,更催生了“汉服旅拍”“古风市集”等新业态。汉服从业者们骄傲地说:“我们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更‘火’向世界。”

科技赋能: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近日,在单县绿丰种业的育苗基地里,搭载神舟十六号飞船的西红柿种子正在智能苗床上萌发。物联网监测系统实时调控着温湿度。基地负责人介绍:“‘太空番茄’抗病性强,亩产提高了30%,我们已经培育出‘鲁西红’等12个新品种。”这座年育苗量达2000万株的“数字工厂”,不仅让2000余名农民转型为技术工人,还带动周边乡镇建成了5万亩的标准化种植基地,昔日的“菜篮子”已升级为“科技田”。

在巨野县龙麟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数字大屏上,蓝莓生长的48项参数实时跳动。无人机巡田、卫星遥感测墒、水肥一体灌溉——这套“天空地一体化”系统为每棵蓝莓建立了专属的“数字档案”。园区负责人表示:“通过错峰上市和智能分拣,我们的蓝莓价格比普通蓝莓高出50%。”2024年,“龙麟蓝莓”的年营收突破了8000万元,带动周边2000户农民每户平均增收2万元。在我市,这样的智慧农业基地已有198处,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2%,北斗导航和植保无人机的覆盖率达到了75%,传统农业正在被重新定义。

在山东采薇食品的“数字农场”,消费者可以查看小麦从播种到加工的16道工序。董事长史丽英介绍:“叶酸玉米实现了全程可追溯,石磨面粉的附加值提升了3倍。”依托2万亩的基地,企业构建了“种植—加工—电商”一体化体系,带动农户年均增收20%。这种以“数据驱动”的模式,正在重塑农产品的价值链。

2024年,菏泽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营收达到了2727亿元,农产品出口同比增长了25%。在北上广的超市里,“菏泽制造”已成为品质的代名词。

党建铸魂:红色引擎驱动绿色振兴

在四月的鄄城县旧城镇六合新村,白墙灰瓦的新居倒映在波光粼粼的荷塘中。这个曾经饱受“十年九涝”之苦的黄河滩区迁建新村,如今通过“党员包户”制度,每名党员联系10户群众,从产业规划到矛盾调解,全程参与,无微不至。2024年,新村人均收入突破2.5万元,光伏产业年发电收益达300万元。

近日,在成武县大田集镇程楼村的农家书屋里,农技人员正在为村民详细讲解大棚种植技术。村民们纷纷表示:“这里白天是孩子们的学堂,晚上则是我们村民的‘充电站’。”这座由党支部筹建的“振兴学堂”,每年举办技术培训50余场,成功孵化出30个电商创业项目,为村民们开辟了新的致富道路。

在我市,2000余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如同扎根泥土的红色驿站。党组织就像那牵线的“绣花针”,将政策宣讲的“好声音”送到每家每户的屋檐下,将技能培训的“硬干货”摆到每一个庭院里,将文艺汇演的“热闹劲儿”搬到田埂边。实实在在的服务,如春风化雨,滋润着老百姓的心田,让党的温暖吹进每一个炊烟升起的角落。

生态筑基:绿水青山赋能金山银山

走进郓城县杨庄集镇后孙村,手绘文化墙生动地讲述着农耕故事,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整洁的村道;在定陶区马集镇郭庄村,左山文化长廊与法治主题公园相映成趣;东明县投资4.5亿元,实现了399个行政村污水治理的全覆盖……如今,广袤的菏泽农村,不仅“里子”扎实,“面子”也光彩照人。

在巨野县龙堌镇,昔日的万亩采煤塌陷地,如今已变身为生态湿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了企业、农民和乡村的多方共赢;近年来,定陶区马集镇打造了8处主题公园和20个文化广场,让“出门见绿 移步换景”成为乡村的标配;鄄城县则利用黄河故道发展生态旅游……类似的故事在菏泽不断上演,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哲理。

暮春时节,曹县黄河故道湿地风景区内碧波荡漾,鹭鸟翩跹,万亩荷塘与芦苇荡交织成一幅生态画卷。这里栖息着333种野生动物,其中包括大天鹅、震旦鸦雀等2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生态资源的“厚家底”正加速转化为富民“新引擎”。景区创新了“湿地+产业”的模式,规模化种植的九孔莲藕亩产达6000斤,亩均收益超过6000元;荷叶茶、精品藕粉、荷花摆件、莲子手串以及有机大米等特产畅销全国,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开辟了一条极具特色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路径。

文化润心:乡土文明的时代新生

在东明县长兴集乡兴东新村的农家书屋内,村民赵海涛刚结束一场直播培训。去年,他通过学习电商,将商品卖到了深圳!这座书屋年均举办技术培训20场,孵化出50个创业项目。

在我市,农家书屋、非遗工坊、乡村文艺队,正让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在成武县张楼镇大赵庄村的积分超市里,村民王淑芬用志愿服务积分兑换了一桶食用油。“打扫街道、照顾老人都能攒分,大家争着做好事。”该村将“门前三包”“孝老爱亲”纳入积分管理,构建起“低龄助高龄”的互助养老体系。

在郓城县,“道德评议会”化解邻里纠纷;在曹县,“红白理事会”遏制铺张浪费……这些乡村治理创新遍地开花,文明新风正滋养着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

牡丹花开,振兴正当时。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每一朵绽放的牡丹、每一颗饱满的果实、每一张幸福的笑脸,都是对“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动诠释。

记者 仝志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ezeshi.com/shehuixinwen/24521.html

加载中~

荷泽市窗

统计代码 |

合作联系QQ: | 10613862

Copyright © 2024 菏泽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