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荷泽市-中国菏泽市-菏泽新闻网 > 深度报道 > 正文
作者: 中国荷泽网 来源: 中国荷泽网 发表时间:2023-12-17
□记者 冯锴
不久前举办的世界智能物流发展趋势高峰对话活动上,发布了中德35年物流科技合作成果报告,报告中展示了大量中国与德国在物流科技领域合作的影像资料。一对跨国师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因为几乎所有的交流合作中都有二人的身影,他们就是德国的库恩院士和中国的房殿军教授。房殿军老家就在菏泽,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经过多日的采访,了解这段持续了35年的跨国师生情以及他们为中德合作交流付出的心血。
形影不离的师生
从报告中展示的影像资料中,记者注意到,库恩在中国的照片中总有房殿军的身影。
记者了解到,库恩和房殿军虽为师生,其实他们的关系早已超越师生关系,可以说是一对忘年交。库恩来到中国,房殿军定会陪同,不仅仅因为尽“地主之谊”,更重要的是两人经过多年的交往,已经十分默契,作为“翻译”,房殿军可以准确地表达库恩的意思。
同时,在学术方面,房殿军作为库恩的学生,他对库恩的理论理解得更加透彻,库恩与中方客户交流时,房殿军能够将一些细节解释得很清楚。
“有趣的是,房殿军为客户解释细节,相当于帮我超前阐述。因为很多时候我继续讲述的时候,房殿军会和客户说‘这段不用翻译,我刚刚已经讲过了’……”库恩回忆,他感觉自己和房殿军师生间的观点和思路一直非常默契。
而他们的这种默契,其实在35年前的首次接触就打下了基础。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我叫房殿军,负责接待库恩教授您,并会全程支持您在北京的讲学……”1988年9月,时任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的库恩来北京科技大学讲学,在学校门口,一名年轻人用德语和他打招呼。
“这是我和房殿军的第一次见面,八十年代的中国,居然有年轻人可以用流利的德语和我交流,协助我在中国的讲学工作,并且他对物流研究领域也很感兴趣,这最初的印象至今深刻难忘。”时隔35年,库恩仍然记得当时的感觉。自此,一段长达35年的跨国友谊拉开序幕。
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房殿军1978年通过高考考入北京科技大学的前身北京钢铁学院。学习期间,房殿军认为德国在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便在读研期间将德语选为第二外语。1985年,房殿军作为优秀毕业生留校工作,后加入吴清一教授承接的国家第一个“七五”重点物流攻关项目。
能讲一口流利德语,在物流领域有研究,世界顶尖物流研究机构之一的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前来讲学,房殿军自然成为连接双方的最佳人选。
经过几天的接触,房殿军和库恩互相不断熟悉,房殿军的专业能力也给库恩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离开中国前,库恩决定邀请房殿军到德国攻读博士学位,并将亲自作为其导师,在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从事项目和科研工作。
房殿军自然也没错过这次难得的机会,当年10月底,房殿军乘坐火车,历时七天七夜到达德国多特蒙德,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征程。
“当时乘坐火车主要是节省经费,但七天七夜的长途‘旅行’,让我提前认识了‘一带一路’的相关国家,对于物流的重要性体会更加深刻,坚定了专注研究物流的决心。”房殿军回忆说。
尽管有库恩的帮助,但初到德国的房殿军还是很快遇到了困惑。
因为当时的中国对德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国家,反倒是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日本、韩国为更多的德国人认识。很多德国人见到房殿军后,会询问他是否来自日本或韩国,这让房殿军心里感觉很不舒服,总是一次次强调自己来自中国。他也暗下决心,一定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德国人重新认识中国。
除了心理上的不适,他遇到的另外一大难题是语言问题。虽然他学了德语,但身处真正的德语环境中,几乎无法正常交流。而房殿军很快找到了自己学习德语的小窍门——去教堂听牧师“讲经布道”,这让他的德语水平突飞猛进。此外,房殿军还和不少德国人交朋友,经常邀请他们到自己的住所,亲自下厨做中国菜,介绍中国的文化和传统,既提升了自己的德语能力,又让德国朋友对中国有了进一步了解。
努力的人会被人尊敬,而房殿军通过努力更让德国人敬佩。他的努力也被库恩看在眼里,能力更是得到了库恩的认可。1990年,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受邀为德国最大的职业培训机构瑞法讲课,但主讲物流系统的讲师病了,库恩便问房殿军,是否敢于用德语给德国学员讲课。库恩知道,这对到德国不到两年的房殿军是个不小的挑战,但也相信房殿军能够胜任。而房殿军也没让他失望,勇敢地接受了挑战,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原来中国人这么能干!”这次经历让同事对房殿军刮目相看,也认可了房殿军的能力,使他有机会参加德国工业界的项目,甚至参加一些高层论坛,逐渐在德国工业界打开局面,还结识了德国工业界的高端人士,并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为之后牵线中德物流科技领域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让德国人重新认识中国
师徒合作为中德友谊“架桥”
库恩对房殿军这位中国大弟子青睐有加,在房殿军的影响下,库恩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德语发音中“孔”和“库恩”相近,库恩的中国学生都尊称他为“库恩夫子”。
大多数德国人对中国了解甚少,库恩经常耐心地为他们介绍中国的情况。他经常鼓励德国学生到中国学习,推荐朋友到中国旅游。他还亲自组织德国代表团到中国考察,推进中德科技与文化交流。
而房殿军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在德国工作学习期间,负责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的中国业务。由于房殿军的个人影响和魅力,在德国工业界尤其是弗劳恩霍夫及德国多特蒙德大学和中国的合作都得以顺利推进。尤其在1998年,在库恩的帮助下,成功促成华为与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的合作,一直持续至今。库恩认为,和华为的合作成为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的一个经典案例,尤其对德国团队来说,他们参与了华为很多大的项目,都是德国在该领域从没有建设过的规模,在双方合作的过程中,德国方面也积累了很多和快速发展中的中国企业项目的合作经验。
“我更愿意在中德合作中发挥桥梁作用。”房殿军介绍,与华为合作之初,他就和任正非先生达成共识,一定采用混合团队的方式进行合作,这样中方团队才能在与德国团队的合作过程中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从而提高中方团队的水平。与华为合作期间,任正非曾邀请房殿军加盟华为,但房殿军婉拒了,因为他很清楚,想让弗劳恩霍夫与华为长久合作,自己唯有处于中立的身份才能发挥更大作用。毕竟双方属于国际间的合作,不仅涉及技术差异,还有文化差异,双方团队在合作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摩擦、争执,而房殿军在中间很好地发挥了“润滑剂”的作用。
“这样的合作方式,使华为一大批人才的能力得到迅速提升,成长为国际型人才。”库恩评价说,“我们都知道房殿军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但他总能坚持公平和双赢的原则,他的坦荡、诚信、坚持一直被我们尊重。”
中国物流业起步晚,发展迅速,市场非常缺乏实战型高端人才。2010年,房殿军婉拒库恩的挽留,回国加入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为国家培养物流高科技人才。此后,房殿军经常组织库恩及德国其他院士、专家、教授来华授课,库恩还被多所中国高校聘为客座教授,并成为多家知名企业或相关部门、机构的顾问。
著名中国物流专家、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吴清一评价说,库恩和房殿军师徒二人配合默契,学术水平相当,专业能力互补,在三十多年的中德科技与文化交流中,上演了精彩的“二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