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荷泽市-中国菏泽市-菏泽新闻网 > 深度报道 > 正文

墙绘师:墙壁上的魔法师

作者: 荷泽新闻网 来源: 荷泽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4-05-25

image.png
吴鲁兴和户主在作品下合影    王峰创作中
image.png
王峰和市民讲述自己的创作理念

□记者 陈淑娅

墙绘,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近几年在城市和乡村的普及度都有所提高。在菏泽的大街小巷甚至小区的楼栋里,墙绘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关注和喜爱。在村庄里,墙绘成了村庄文化建设的载体,这些墙绘作品不仅美化了环境,也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墙绘艺术的普及和发展,墙绘师走进了大众的视野,5月21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两位墙绘师,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纪念袁隆平,00后小伙墙绘“稻下乘凉梦”

5月22日,在牡丹区小留镇孙庄行政村一家农户的外墙上出现了一幅3D墙绘。画中的背景是蓝天、白云和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稻田,袁隆平院士抱着一株株饱满的稻穗站在稻田前,袁花花乖巧地蹲坐在一旁。整幅画面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富有象征意义的元素,展现了对农业丰收的祈愿、对袁隆平院士的敬仰以及对现在幸福生活的感恩,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传递。这幅3D墙绘是菏泽00后小伙吴鲁兴创作的。

“我现在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上的是江西农业大学,学的专业是人文艺术系环境设计,而袁隆平爷爷就是江西人。5月22日是袁隆平爷爷逝世三周年,创作这幅墙绘就是为了悼念他。”吴鲁兴说,他绘画的墙面并不是他家,是他专门找了一个门前有大片麦田并临街的一家农户,“户主是一位老爷爷,当我告诉他我的想法后,他非常欢迎,让我大胆画,我非常感谢他。”

吴鲁兴今年21岁,小留镇人,这幅画他构思了3天时间,并在“五一”放假期间花了4天时间进行绘画,最终呈现在市民眼前。“袁爷爷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我希望人们不要忘记他,也想让更多的孩子们认识他、了解他,所以我才选择了一个显眼的地方,这样来来往往的人都能看得到。”吴鲁兴说。

吴鲁兴从高中开始学习绘画,并爱上了绘画,现在他的绘画工具也从画布转移到了墙面。“我想当一名墙绘师,画出美丽乡村,画出当地的人文艺术,让全世界成为我的画布。”吴鲁兴笑着说道。

墙绘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正逐渐在乡村和城市间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它不仅能够装点空间,增添色彩,更能传递文化、表达情感,让乡村和城市都焕发出新的活力。

用墙绘为家乡添色彩

在菏泽市牡丹区牡丹街道的李洪周行政村,一幅幅精美的墙绘作品成了村庄的新亮点。这些墙绘不仅展示了菏泽最为著名的牡丹花,还融入了该村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元素,为村庄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和文化底蕴。这些墙绘出自菏泽羽凡彩绘工作室的4名墙绘师之手。王峰就是这家工作室的老板。

5月21日,记者见到王峰时,他正在菏泽南站站前广场进行创作。头戴遮阳帽,身上的牛仔裤和T恤喷溅上各种颜料,他专注地绘画,市民们在他身后驻足观看,一边看一边称赞:“画得真好,这火车具有年代感。”

王峰今年36岁,家住牡丹区东城办事处东和社区,他从事墙绘师已经14年了。“刚开始墙绘很小众,只出现在家装中,作为背景墙,后来用于商业上,比如门市、公司宣传,再后来是路上的配电箱,现在墙绘普遍被大众接受,用于城市美化、学校文化墙等方面。”王峰说,他现在画的是绿皮火车,是老一辈菏泽人的记忆。

“这次墙绘是公益性的,我也想为家乡作贡献,这次绘画的主题是怀旧,选择画绿皮火车是与菏泽南站相呼应,这个墙绘高2米,长40余米,我已经画了4天了,今天就能结束了。”王峰说。

提及自己选择墙绘这个职业,王峰说他从初中就开始学绘画,是自己热爱的职业,而且他觉得在菏泽做墙绘是非常有前景的。“其实在纸上绘画和在墙上绘画是完全不同的,你看看我的衣服,上面全是丙烯颜料,看着不像墙绘师,更像是粉刷工。夏天的时候,我们就站在大太阳底下画,为了凉快,会把身上全部泼湿,5分钟后衣服就被晒干了,然后再被汗湿透,冬天的时候颜料会冻上,我们就四处找树枝,生火烤化。”王峰说,做一名墙绘师是非常辛苦的,墙面的情况不同,绘画的难度也不同,而且墙绘需要爬上爬下,这无疑增加了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但这些困难并不能阻碍他对墙绘的热爱。

在乡村,原本单调的墙面在墙绘的装点下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乡村的特色和气息。墙绘的内容通常与乡村生活、农耕文化、自然景观等紧密相连,通过绘画的形式展现了乡村的美丽和宁静。城市的墙绘作品往往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反映了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墙绘作品还能够与城市的建筑、景观相融合,形成独特的城市风景线,让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到城市的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
荷泽新闻网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