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荷泽市-中国菏泽市-菏泽新闻网 > 视觉菏泽 > 正文

借鉴“他山之石”,小“秋虫”有大作为

作者: 荷泽新闻网 来源: 荷泽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3-12-17

菏泽蟋蟀多“将军”
为蟋蟀加水

打草
蟋蟀“论剑”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近年来,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菏泽蟋蟀声名鹊起,“虫友圈”在逐年扩大。不过,“虫友”竞相压价、恶性竞争的不良现象也随之出现。广大蟋蟀爱好者呼吁,菏泽可以借鉴外地经验,整合各类资源,聚力打造规模化、规范化蟋蟀营销环境,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166只蟋蟀“闹翻天”

“唧唧唧,吱吱吱……”9月17日上午,在菏泽市广福大街周少军的家中,不时传来蟋蟀的鸣叫声。当天,广大蟋蟀“玩家”聚集在他家中,开展一场“秋虫”争霸赛。

“我家中现在有166条蟋蟀,在菏泽来说是比较多的。”61岁的周少军说,“我5岁便跟着舅舅玩蟋蟀,小时候娱乐项目少,看个电影都稀罕得不得了。”与现在的蟋蟀“玩家”多数到农村玉米地捉蟋蟀不同,周少军小时候常常到菏泽城墙根、街道墙缝里找蛐蛐。“说个小笑话,五六岁的时候,碰见蟋蟀躲在巢穴里,舅舅就让我上去撒一泡尿,蟋蟀很快就出来了。”回忆起儿时趣事,周少军笑得合不拢嘴,“那时候,老菏泽城的门板房、老砖墙缝隙里蟋蟀最多了。”他回忆,蟋蟀“玩家”晚上一般在菏泽城里捉,晚上则到附近的农田去捉。

“夜幕降临,我们点上煤油灯、蜡烛,条件好的打上手电筒去捉蟋蟀,不过那时候手电筒很少,多数是用蜡烛和煤油灯。”周少军回忆,“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盛放蟋蟀的一般是菜缸、墨水瓶、浆糊瓶、罐头瓶、豆腐乳瓶,用纸盒剪一块做个盖子。有一些做生意的从外地带来蟋蟀罐子,我感觉很高级。那时候斗蟋蟀一般用瓦盆、琉璃盆,现在有专门的斗格、斗栏,条件好多了。”

蟋蟀产业发展“简史”

“老辈人多数是玩蟋蟀、斗蟋蟀,用来消遣娱乐,大家真正认识到它的价值、用来换钱还是近20年的时间。”周少军回忆。据其讲述,当时在菏泽城内有一姚姓师傅开旅社,一位天津姓尹的客人住在那里,这名客人白天睡觉、晚上去捉蟋蟀。有一天这位客人看到几人在斗蟋蟀,忍不住发问:“你们菏泽人也斗蟋蟀啊,我能看看你们养的蟋蟀吗?”一番查看之后,尹姓客人相中姚师傅3条蟋蟀,给了150元钱。随后,他又看上蟋蟀“玩家”马永合的3条蟋蟀,也给了150元钱。

“后来,他又来到我家,他一问价格我就愣住了,当时不知道蟋蟀还能卖钱。”周少军回忆,“他挑选了3条蟋蟀,给了180元钱,那时候我一个月工资才110元钱。”尹姓客人第二年又来到菏泽,购买了一些蟋蟀,广大“玩家”明白了,原来蟋蟀可以卖钱,大家捉蟋蟀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既然天津人喜欢玩蟋蟀,那么我们到天津去卖利润岂不是更好。”随后,周少军奔赴天津花鸟市场。“记得当时我们是用止咳糖浆药水瓶带着蟋蟀去的,那一次带了十余条。在那里开了眼界,我首次见到那么多形状各异的专业蟋蟀罐、捕捉网。”周少军回忆,“一位居住在天津天桥的张姓客人,把我带去的蟋蟀全要了,30元一条,我当时卖了300多元。”

次年,周少军和另外一位“玩家”去天津花鸟市场摆摊。“3条蟋蟀卖了1200元钱,相当于我大半年工资了,我朋友也卖了400元。一看行情这么好,我们浑身都是劲。”回忆当时的情景,周少军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从那时候起,菏泽的“虫友”逐年多起来。

一只蟋蟀卖了1.5万元

“我下岗后,就把捉蟋蟀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行当来干了。”周少军说,作为一名“虫友”,他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到捉蟋蟀上,为此他自主研发了搂子、铲子、撬杠、盛筒等专业工具。

“有一次,我一条蟋蟀被一名姓刘的上海客人看上了,我要价1.8万元,他后来给了1.5万元。”周少军回忆,“那条蟋蟀是黄飞虎,金头金翅白腿,牙硬体壮,战斗力很强。”据其介绍,疫情之前,一条蟋蟀卖两三千元的大有人在,他还通过网络把一条蟋蟀以1.2万元的价格卖了出去。“疫情前我每年卖3万元左右,最多的一年卖三四万元,今年卖了1.6万元左右。”周少军说。

据了解,菏泽属于黄河冲积平原,农作物和矿物质比较丰富,为蟋蟀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以菏泽蟋蟀骨骼、牙齿坚硬。“菏泽虫源好,近年来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虫友’。”

为了更好地推动“秋虫”产业的发展,2017年牡丹区小留蟋蟀交易市场成立,2018年菏泽鲁西新区万福办事处蟋蟀交易市场成立,定陶马集也成立了蟋蟀交易市场。

打造村民致富“新引擎”

“蟋蟀有‘五德’,它有血性,逢敌亮剑、敢于斗争。”周少军说。蟋蟀,古称促织,俗称蛐蛐儿,是一种至少存活了1.4亿年的昆虫,它曾在《豳风·七月》里吟唱,曾在《古诗十九首》中哀鸣。史料记载,我国养斗蟋与鸣虫始于唐朝天宝年间,南宋为蓄养鸣虫斗蟋蟀最著名的时代。当时,蓄养鸣虫斗蟋的用具已由金银竹板笼发展到万盆泥罐。南宋宰相贾似道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蟋蟀专著《促织经》。

据了解,大文豪苏东坡、大书法家黄庭坚以及文学大师曹雪芹、京剧大师梅兰芳等都是“蟋蟀迷”。黄庭坚还总结出蟋蟀的“五德”:“鸣不失时,信也;遇敌必斗,勇也;伤重不降,忠也;败则不鸣,知耻也;寒则归宁,识时务也。”蟋蟀有“百日虫”之称,意思是它的正常寿命是3个月,最被人看重的是它的战士气概,遇敌必斗,哪怕头破血流。

“菏泽蟋蟀颜色主要有三种,分别为青、黄、紫。”周少军介绍,“蟋蟀产业链分为捉、选、养、斗,其背后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菏泽蟋蟀声名鹊起,“虫友圈”也逐年扩大。不过“虫友”竞相压价、恶性竞争的不良现象也随之出现了。“我们呼唤统一市场、正当竞争,盼望产业良性发展。”周少军说,这也是广大“虫友”的心声。

据周少军介绍,近年来,泰安市宁阳县蟋蟀交易市场不断规范,形成了知名的蟋蟀交易圈,成为当地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围绕蟋蟀资源,衍生出的蟋蟀经纪人、训练师等新型职业,成为带动村民就业的“新引擎”。同时,蟋蟀交易催生的旅游、餐饮、住宿等产业群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周少军认为,我们可以借鉴泰安市宁阳县等地经验,整合各类资源,聚力打造规模化、规范化蟋蟀营销环境,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责任编辑:
荷泽新闻网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