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荷泽市-中国菏泽市-菏泽新闻网 > 时政新闻 > 正文
作者: 荷泽小编 来源: 荷泽小编 发表时间:2023-12-17
万里黄河,九曲回环。
奔腾咆哮,蜿蜒入海。
黄河,承载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脉络,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曾几何时,污染、断流让这条母亲河伤痕累累。近年来,沿黄地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谋划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一条古老的大河,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河净水书写新时代“生态答卷”
初冬时节,站在青海省贵德县黄河大桥南岸放眼望去,河水清澈,大片芦苇随风摇曳。而三年前,这里还是水黑泛臭的芦苇塘。
这是2022年6月24日拍摄的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的黄河二级支流大通河流域(门源段)。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摄
保护上游生态、为下游送去一河净水,是青海对母亲河的责任和使命。这些年,青海扛起源头责任,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黄河源头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珍稀野生动物数量显著增加,书写出人依河生、河因人美的“生态答卷”。
黄河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一路向东,奔腾汇入渤海,在入海口形成了黄河三角洲这片富饶的土地。走进位于山东东营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入海口黄蓝交汇,动听的鸣叫声此起彼伏,水波荡漾间,一群水鸟飞向天空。
曾经,黄河来水来沙量持续减少,流路固化、河床下切,黄河与湿地的水文连通性降低,造成土壤盐渍化,黄河下游重要的生态系统岌岌可危。
经过一系列修复工程,黄河三角洲重新成为重要的湿地,每年有数百万只鸟儿经由这里迁徙、越冬和繁殖。黄河三角洲保护区鸟类数量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6种、二级保护鸟类65种。
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黄河流域优良水质比例年均上升超5%,2022年,黄河干流首次实现全线Ⅱ类水质。干流水质的稳定改善,与作为“毛细血管”的支流治理密不可分。
位于黄河中游的山西境内支流众多,每条河流、每个沿河村庄和企业都关系到黄河的整体治理效果。柳林县兴无煤矿距离黄河的一级支流三川河大约500米。在煤矿矿井水处理车间,水泵、污水处理机器不停地运转,黑乎乎的矿井废水,经过沉淀、过滤、消毒等环节变得清澈。
这是2023年8月27日拍摄的山西偏关乾坤湾(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过去河水浑浊还有异味,人们都躲着走。”当地居民张华华说,现在环境变好了,河道两边还建起了清河公园,成了大家遛弯的好去处。
在内蒙古,黄河流域全面实施河湖长制,完成了流域内503条河流、67个湖泊的管理范围划定工作。近年来,4841名各级河湖长各司其职,累计巡河巡湖30.3万人次。
2022年以来,内蒙古完成3061个入河排污口溯源排查,沿黄3公里范围内350个村全部完成生活污水治理。经过治理,内蒙古黄河流域35个地表水断面水质明显改善。
大河奔流勾勒绿水青山多彩画卷
尽管天气渐冷,行走在吕梁山区,黄河岸边油松、侧柏依旧苍翠挺拔。吕梁市临县曾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当地人说,20多年前,这里满眼是荒山,刮大风时黄沙漫天,下大雨后满地黄泥。
临县林业局正高级工程师张绳顺说,临县境内石质荒山多,土层薄,为了在石头山种上树、种活树,人们在石头上凿坑填土。经过多年努力,现在黄河沿岸的山体像是盖上绿绒毯。
这仅仅是一个缩影。黄河沿岸地区坚持不懈建设黄河生态廊道,厚植绿色发展根基,让黄河流域绿色版图不断扩大。
东临黄河的贺兰山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山中富藏煤炭、硅石等资源。此前人们大规模无序开采,让这座山伤痕累累,生态功能退化。对此,宁夏持续深入开展贺兰山等山脉生态环境整治,让沿黄地区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好转。
中原腹地,三门峡境内18条黄河一级支流全部实现“清水入黄”,百里生态廊道沿黄蜿蜒,千里城市绿廊生机盎然,10万亩矿山治理复绿增彩,30亿立方米库区泥沙综合利用……近年来,三门峡“十百千万亿”工程联动、“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并举,筑起“保卫黄河”的绿色屏障。
科学技术的进步,让治沙变得更加简单高效。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库布其沙漠,治沙工人用加压水枪在沙地上冲出直径几厘米、深一米的小洞,随后将树苗快速种进去。通过应用这种“微创气流植树法”,苗木成活率达90%以上。
这是2023年8月24日拍摄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库布其沙漠腹地银肯沙项目区,项目区累计完成营造林14.1万亩,工程固沙5.5万亩,70%以上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贺书琛 摄
经过多年的努力,库布其沙漠北缘、黄河的南岸,形成了“绿带锁黄沙”的壮丽景观,有效阻止库布其沙漠扩张,也减少了对黄河的输沙量。
水兴百业打造惠泽人民的幸福河
在青海省,多个大中型水电站相继开发,沿黄特色农牧业经济带建设加速推进,乡村旅游也让当地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位于黄河岸边的贵德县河西镇团结村“美地花田农场”,旅游发展带动了周边8个村800余人就业。
兰措卓玛是团结村村民,也是农场的务工人员,负责除草、修剪花枝等工作。“在这儿干活离家近,还能顾得上家里,一年下来工资能有2万元。”兰措卓玛说。
九曲黄河入海前在山东省高青县拐出一道弯,当地取名“安澜湾”。在黄河“臂弯”处,当地打造出天鹅湖温泉慢城湿地,吸引游客前来游玩。
这是2023年3月30日拍摄的几只水鸟在山东省高青县蓑衣樊村附近的湿地觅食。新华社记者 邵琨 摄
聊起黄河,高青县蓑衣樊村村民黄新海感慨万千:“水还是那片水,林还是那片林,但黄河变成我们的‘致富河’,咱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
从三江源到入海口,各地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2021年10月20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勒那村,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生态管护员在扎陵湖畔巡护。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摄
地处西北内陆的宁夏是全国水资源最匮乏的省份之一,发展主要依赖有限的黄河水。近年来,宁夏探索深度节水控水,以“挖掘每一滴水的潜力”破解“水困”,促进农业节水技术发展和乡村产业多元融合,实现了农作物优质高产、水资源高效利用、农民增收致富。
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火集村将2000多亩耕地整合成集中连片的大田,村“两委”带领村民通过现代化种植经营模式发展蔬菜产业,种植户户均年收入由3万多元增长到近10万元。
谈起增收的秘诀,火集村党支部书记火彦红说,这主要得益于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我们这里一勺水要倒成两摊用,以前想大规模种菜是不可能的。现在通过滴灌加覆膜,我们把水滴在菜根上‘锁住’,水省了,产业也发展了。”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是农民在宁夏吴忠市同心县韦州镇铺设滴灌带(资料图片);下图是宁夏吴忠市同心县韦州镇现代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收割机在收割玉米(2023年9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黄河边的盐碱地也正在成为“致富地”。在山西省永济市,南美白对虾“落户”黄河滩。今年8月,第一茬南美白对虾刚上市,就受到外地客商欢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小滩子村的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里,小鱼小蟹在稻苗间穿梭,“稻蟹鱼共生”的景象令游客难忘。然而在过去,这里是撂荒多年的重度盐碱地。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副总经理乔生说,通过改造,园区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基础建设工程,2022年水稻产量达到约65万斤、鱼产量约8万斤、螃蟹产量约1万斤。
行走黄河两岸,古老的河流正在焕发新活力,万里黄河畔,一幅景美、民富、产业兴的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