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荷泽市-中国菏泽市-菏泽新闻网 > 文娱新闻 > 正文
作者: 荷泽小编 来源: 荷泽小编 发表时间:2024-01-11
“微光成炬,温暖同行”音乐会现场。(林铭鸿 摄)
莫扎特的旋律在流淌——近日在五缘音乐厅举行的一场管乐团音乐会,表面上看,就是常见的音乐会,其实不然。
这是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管乐团专场音乐会,是一群聋生在无声世界的演奏。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简称“市特教学校”)是一所专门招收聋人、智力残疾和孤独症孩子的学校。
“你能想象这些美妙乐章,是出自双耳失聪的人吗?”市特教学校校长陈莎茵逢人便问。
这场名为“微光成炬,温暖同行——我有我的精彩”音乐会,让市特教学校管乐团走到聚光灯下——2017年,学校在厦门敦善交响管乐团(简称“敦善乐团”)支持下,成立管乐团。
乐团现在有25名乐手,绝大多数是有中重度听力障碍的聋生,2名是孤独症孩子,因而又被称为“聋生管乐团”。
无论是市特教学校,还是敦善乐团,都认为这样一支主要由聋人学生组成的管乐团,是极其少见的。敦善乐团所属的敦善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恒智说:“毕竟让一群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来演奏音乐是一件疯狂的事。”
陈莎茵认为,聋生管乐团的背后是教育回到了生命的本质,首先要培养一个能够感受到生命存在价值的孩子,他才能去追求知识等其他,“让孩子们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这才是教育的意义。”
聋生管乐团专场音乐会座无虚席。
聋生奏响乐章 老师为他们打节拍
2023年12月27日,市特教学校管乐团专场音乐会在专业音乐厅——五缘音乐厅举行,18名学生上场,带来了十多首国内外经典曲目。
仔细看这场音乐会,还是能看出不同:敦善乐团的老师们分坐在学生中间,或用手在学生的肩头、腿上轻打节拍,或用手在琴谱上指出要演奏的音符。
在无声世界里演奏的孩子们,听不到乐曲,也听不到掌声,不过,他们看到了台下很多观众激动万分的表情,如果再近一点,还可以看到他们眼中噙着眼泪。敦善乐团指挥薛浩说,下午排练,台下观众已经哭了一场。
聋生演奏者演奏时,老师在旁边用手势为其示意节拍。图为排练现场。(林铭鸿 摄)
人群中,有聋生的父母、老师、同学,还有慕名而来的观众。有人在朋友圈写道:其实,孩子们不仅仅在演奏,他们是用手中的乐器,和不公平的命运抗争。
陈莎茵认为,当这些特殊孩子站在舞台上的那一刻,无论是观众还是他们自己,都不会被特殊对待,分享音乐时得到的这份“平等”,或许也是聋生管乐团的意义所在。
她说,“当你看到这些孩子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时,你就会明白,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带给我们的是一样的。”
严格意义上说,此次的专场音乐会,并不是聋生管乐团第一次亮相,此前,乐团已经应邀参加一些演出。
不过,在那些演出中,市特教学校管乐团只奉献一个节目。一个多月前,敦善乐团的老师意识到,这几年孩子们学会的乐曲数,可以举办一场专场音乐会了。
陈莎茵又惊又喜,把这帮孩子交到乐团手中,她的初心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快乐、更自信、更平等,专场音乐会是意外收获。
这应该是她的第二个意外收获,市特教学校管乐团已经有两名学生入选湖里区青少年宫管乐团B团,其中一名当选小号声部的首席。
陈莎茵说,“我突然意识到,涓涓细流,已汇聚成欢乐奔腾的河流!”
聋生演奏。
听不见音乐 他们如何学会演奏?
一次公益演出 “催生”了聋生管乐团
这支聋生管乐团的诞生,其实很“随意”。据说起源于敦善乐团到特教学校的一次公益演出。演出结束后,看到那熠熠生辉的各种铜管乐器,孩子们围了上去。
陈莎茵看到孩子们眼中的好奇和热情,她当时“突发奇想”,向敦善乐团提出:能不能教孩子学乐器?
一个敢提,一个敢教。陈莎茵说:没想到,他们也同样“勇敢”地答应了。
不过,陈莎茵应该不知道张恒智当时的复杂心理。张恒智告诉记者,自己至今还记得他第一次到市特教学校时感受到的“压抑”——因为大部分孩子是聋生,校园显得很安静,没有普通校园里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声音。很快,又因为陌生面孔的到来,几位孤独症孩子大叫大哭起来。
张恒智这才明白特教学校的特殊使命,这也是他们答应教孩子们学乐器的原因。张恒智说,“我们当时朴素地想,是不是可以让这些特殊孩子也能像普通的孩子一样,有学习乐器的机会?”
从2017年起,敦善乐团每周派出老师到市特教学校,为管乐团学生免费上课,不仅出老师,还出乐器。
从2017年起,敦善乐团的老师每周到市特教学校,免费为管乐团学生上课。
摸乐器摸肚皮 学生用手识别音符
张恒智和他的伙伴当然知道自己面临的挑战——在业内,他们听说过盲人乐团,但没有听说过有聋人乐团,而且,这还是七个声部的管乐团,包括长笛、单簧管、萨克斯、小号、 圆号、长号和打击乐。
市特教学校努力挑选有残余听力的孩子,但选择余地不多——到特教学校的都是中重度听力障碍的孩子。张恒智说,真正困难的是铜管,尤其是像长号这样的低音铜管乐器,听障孩子基本上听不到低频音。
每周二中午,敦善乐团的八九位老师,带着乐器,到市特教学校上课,薛浩是其中之一。
老师们从教孩子认识五线谱开始,敲开他们的无声世界。薛浩说,“我们把一个个音符写在纸上,让孩子们记住位置,然后不厌其烦地吹。”
某种角度看,听障孩子几乎都是用手去感知音乐——通过振动去识别音符。
薛浩说,像圆号、长号这样的乐器,是通过唇振动来产生声音——发声时,管内的空气柱在振动,他们就让孩子们去摸着乐器,老师吹奏时,孩子们可以感受乐器的振动频率,并记住它,自己再尝试发出相同振动频率的声音。
有时候,老师们也要“奉献”自己的肚子——他们让孩子把手放在自己肚子上,感受老师吹奏时发出的气息,再去触摸乐器,感受由此产生的振动——通过触觉感受音乐,知道如何控制气息。
科技通常也会助一臂之力,老师们借助手机音频软件来帮孩子们确认自己吹奏的音符是否正确。
第一次在专业音乐厅举办专场音乐会,孩子们合影留念。
孩子们变得更加自信 眼里都是光
陈旭飞是市特教学校的老师,也是管乐团的班主任,她用“铁树开花”来形容聋生演奏乐器。她认为,敦善乐团的老师用爱和巨大的耐心来连接聋生无声世界和音乐世界。
为什么是“巨大”?陈旭飞说,普通孩子一节课学会的内容,他们可能要十节课甚至更多。
在到市特教学校上课后,薛浩觉得自己的耐心都给了这些特殊的孩子。他说,给普通孩子上课,他们吹不好,自己还会急,但是,对于这些特殊学生,着急是解决不了问题。
他说,“我们对普通孩子说,你再来一次!再来一次,很多人就会吹得很好了。”但是,对于特教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必须再来100次,也可能第101次、第102次才会变得更好。
每次上课,特教学校会派出一位手语老师来翻译,到后来,敦善乐团的老师也学会简单手语。薛浩说,既然孩子们有信心、有兴趣,作为教师,没有任何理由放弃。再说,学乐器就是正确的事情反复做。
三年新冠疫情,也没有中断这个聋生乐团的训练,不方便线下授课时,敦善乐团的老师会把乐器借给孩子们带回家,在网上教学。
陈旭飞还在手机上建立打卡制度。每天敦促学生们上传练习的视频。
不过,这支聋生管乐团曾经遭受质疑——对于这些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来说,音乐可能就是乐器带来的振动频率,这有意义吗?
陈旭飞看到的是听障孩子自信和意志力增加,她说,学了乐器后,很多听障孩子变得完全不一样了,走路时,头是高高扬起,眼睛里都是光。
陈旭飞说,听力受损给人带去的不仅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他们的世界像被灌满了散不开的迷雾和恐惧。
现在,乐器拨开了迷雾。
美育浸润 特校有招
厦门市特教学校聋生管乐团,是厦门特殊教育用美育浸润特殊孩子的一个侧面。
市教育局副局长郑朝南说,美育在特殊教育中有特殊地位——某种角度看,特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相对封闭,但是,艺术等美育教育可以为他们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的成长和未来有了更多可能性。
郑朝南说,从现实的角度看,艺术教育可以为残障孩子开拓就业可能,但也希望通过美育的浸润,未来他们走出校门,也能画张画,练个书法等,拥有美的休闲能力。
以下是厦门区级特殊教育学校的美育教育探索。
思明区
让学生绘画做手工
在思明区特殊教育学校,美育远不止于艺术教育,它更是生活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这所学校低、中、高年段以基础绘画与手工为主,职高培智(智力残疾)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深入了解非遗项目扎染与竹编。学校还开设非洲鼓、尚鼓乐、舞蹈、舞龙舞狮、健美操、排舞、工艺制作等美育特色项目。
湖里区
成立普特龙狮队
厦门市嘉禾学校普特龙狮队,由特教部特殊孩子和幼教部普通孩子组成。通过融合龙狮课程活动,不仅让特殊孩子与普通孩子有了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同时也让“关心、帮助、合作、分享、责任”等品质,在普特孩子身上逐渐生长。
集美区
开设“跳加官”课程
“跳加官”是高甲戏众多仪式剧之一。去年,集美区特殊教育学校开设“跳加官”课程,为特殊孩子拥有一技之长、有尊严有价值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海沧区
开设体育舞蹈兴趣小组
海沧区晨昕学校通过每周两次的兴趣小组等途径,实施美育教育。目前,学校开设的兴趣小组除了篮球、特奥运动、绘本阅读之外,还有非洲鼓、唱歌、舞蹈、美工、摄影。
同安区
开展“音乐大课间”活动
同安区特殊教育学校,通过“音乐大课间”“叮咚鼓圈”“纸浆画”“小莫泊桑”等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增强与他人沟通、交往、合作的能力;为其平等参与、融入社会和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翔安区
组建陶艺书画社团
翔安区启航学校通过陶艺、手工、书画等社团,培养特殊孩子的艺术特长,形成以美助健、以美益劳的美育氛围,让他们成为“有礼有爱,自立自强,向阳而生”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