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三月三”,在广西桂林人许昭眼中,这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三月三”在广西又被称为“歌圩节”,有对山歌、抛绣球、祭先祖等习俗。
“我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永福县,每年一到‘三月三’,我家那边都会赶歌圩、跳竹竿舞,有时候还有舞龙表演。”就读于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许昭一提起家乡庆祝“三月三”的习俗,话匣子就打开了。“我们还会穿着壮族传统服饰出门,聚集在镇里的空地上,人一多起来,就开始即兴对唱。”许昭说,镇上的“资深歌王”们会挑起对歌的大梁,他也会鼓起勇气加入其中,虽然一开始有些紧张,但唱着唱着就不害怕了,只余下对歌圩独特魅力的享受。“唱山歌对我们来说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还是抒发情感的方式,是一种情感寄托。”
随着“三月三”的到来,广西大学一年一度的“云上对山歌”活动也正在展开。广西大学各学院学生自编自导,创作对歌短视频,并通过网络发布,利用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让山歌文化为更多人所知悉。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二学生孟棠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广西民族文物苑,用镜头记录了一场融合传统与创新的民俗盛事。“壮服的银制头饰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像星星落进发间。”孟棠对民族文物苑里的头饰印象尤为深刻,“通过镜头放大这些纹路,可以让更多人看到传统工艺的精巧。这些头饰不仅是装饰,更承载着壮族的历史记忆。”
在广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云上对山歌”视频拍摄现场,维吾尔族姑娘阿依努尔身着壮族服饰,和着山歌跳起了欢快的新疆舞。“这种创意编排,也是文化交流碰撞的体现。”孟棠看着镜头里正在跳舞的阿依努尔说道。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二学生周辰玥是汉族人,不过在“三月三”这天,她也穿上了壮族服饰,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一起,在镜头下载歌载舞。“我来报名参加这次活动,是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壮族的民族文化。”
镜头中,周辰玥和身旁两位壮族和瑶族女孩手拉着手在湖边漫步。“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但是那一刻我们的手握得紧紧的。”周辰玥回忆说。
来自广西大学艺术学院的周月栖也趁“三月三”制作了一条视频,她还找了几位泰国同学一起拍摄。视频中,来自泰国的女孩们身着传统泰式服装,和身着壮族服饰的同学在学院门口的草坪上围成一个圈,手拉着手一起踩着音乐节拍起舞。
在周月栖的心中,“三月三”不仅仅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广阔舞台。如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大步走向国际舞台,她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国际友人参与进来,共同感受“三月三”的独特魅力。“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周月栖笑着说。
“我的家乡在柳州,小时候,山歌是‘面对面、坡连坡’的浪漫。”
看着制作好的视频,关于“三月三”的记忆从周月栖的脑海里踏歌而至。“随着时代的发展,‘三月三’的庆祝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希望‘三月三’的歌声可以越唱越响。”周月栖说,“我们也应该用新方法为传统文化添上新意。”
赵思尧 胡杨 郑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军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ezeshi.com/wenyuxinwen/23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