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娱新闻

高校博物馆:大学里的“大学”_新闻频道

  新华网北京4月8日电 题:高校博物馆:大学里的“大学”

  新华网记者钱芳

  近年来,随着文博热持续升温,原本服务于大学教研的高校博物馆,也随着对社会开放力度加大,逐步走出“深闺”,展品展陈频频“出圈”,“能见度”越来越高。

  根据国家文物局2024年5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为6833家,“藏在”高校里的博物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博物馆热”成为常态的当下,从文化展示到社会参与,从专业深度到文化温度,如何更好地融入大众文化生活?高校博物馆正在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小而特”有大看头

  “这里有个兵器王国!”在社交平台小红书上,一位母婴博主发布的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参观攻略,获得1200多个收藏,相关话题的浏览量超20万。

  网友们戏称这里是“男孩子的快乐大本营”,纷纷表示“军事迷得去看看”“是爱国教育的好地方”……

3月21日,南理工实验小学的学生参观兵器博物馆并接受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南理工兵器博物馆供图

  2024年1月起,南理工兵器博物馆开始为期两年在周末节假日对社会公众开放,在122天的开放时间里,共接待社会公众5万多人次。

  据南理工兵器博物馆馆长姜慧敏介绍,前来参观的社会公众多以家庭为单位,“博物馆火炮展厅里陈列的自行反坦克火炮等,难得一见,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参观,在现场表示大受震撼。”

  如果说公共博物馆致力于传播文明通识,那么高校博物馆呈现的就是知识的切面。“系出名门”的高校博物馆,围绕教学科研而建,与学术前沿相关,可谓一校一馆一特色。

  学生在中国农业大学中国饲料博物馆原料标本厅参观。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在山东大学博物馆,上万件文物大多数是本校考古专业师生亲手发掘、修复的;中国农业大学的饲料博物馆里,动物的“食品多样性”让人大开眼界;在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的郑和航海文化博物馆,可以看到郑和下西洋船上的舵杆;南京审计大学货币博物馆里的展品,浓缩了人类货币几千年的沧桑岁月……

  除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等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大部分高校博物馆面积不大,有的以校史馆、标本馆、展陈空间等形式存在,普遍规模较小。然而“小身材”也有大看头,特色的藏品构成、独家的解读角度,对许多群体来说魅力无穷。

  “快看!这里有个煎锅!”这是许多前来参观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的人,对汉代铁鏊的第一眼印象。

  据馆方介绍,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摊煎饼神器”,铁鏊见证了小麦由粒食到面食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人饮食结构不断进步。同时,它代表着中国冶金和饮食业的巨大分野和变化,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在专业的解读下,这个铁锅一下子‘高大上’起来了。”一位观众说。

  高校博物馆不是公共博物馆的“缩小版”。“小众”的展陈之外,“小切口”的公共服务活动,让高校博物馆展现出独特的青春活力。

  3月8日,名为“春春江江花花月月”的夜场活动在中央美院美术馆拉开帷幕。身着汉服的学生衣袂翩跹,伴随着《良宵》《思泉》等中国古典名曲,观众仿佛走进《清明上河图》。在线上直播的弹幕里,网友留言称赞这是现代版的“兰亭雅集”。

  在成都理工大学旁,是中国西部首座以地学为主要特色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博物馆),这也是成都市人民政府与成都理工大学共建的重要文化地标项目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在成都龙王庙正街小学开展《化石及恐龙奥秘》科普讲座。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网站图片

  馆长苏涛介绍,除日常服务外,博物馆还积极推动科普活动走出去,博物馆的科普人员携带馆藏资源深入中小学校,举办的《恐龙的奥秘》《攀登精神》《奇妙的矿物岩石》等讲座主题深受欢迎。2024年,这样的科普进校园活动共开展了50场,涉及23个学校,8500余名中小学生参与。

  “我们希望融入一些故事,增加孩子们的参与度,让冰冷的标本有温度。”苏涛说。

  让知识“链”起来

  眼下,“现代的回望:非洲艺术展”正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200件(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多彩的非洲艺术。展览自2024年9月28日开幕以来,已接待海内外十多万观众。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现代的回望:非洲艺术展》现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网站图片

  “见到了很多难得一见的面具和雕像,是了解非洲一个不错的开始。”观众李女士分享观展体验说,“清华艺博等高校博物馆,由于其背后的学术基因,策展质量一直非常高,有喜欢的展览会第一时间来看。”

  据介绍,此次展览由几内亚湾非洲国际艺术博物馆支持,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清华大学中国-非洲领导力发展中心联合主办。除此之外,近年来,清华艺博还举办了《西方绘画500年 —— 东京富士美术馆馆藏作品展》《抟埴之工: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陶瓷艺术》等多个呈现多元文化与艺术交流的展览。

  “化万物之变,以传承致远;揽海纳之势,以求索新创。”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官方网站上的这句话,恰好说明了其既服务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又服务社会公众和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定位。

  大树底下好乘凉。高校博物馆在链接知识生产、传播与转化方面,有着先天优势。学术深度与公共广度,让高校博物馆与公共博物馆在两个维度的延展各自精彩。

  江苏警官学院的南京指纹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家专题指纹博物馆,目前国内权威的指纹史研究专著,如《中国指纹史》《中国指纹发明史考》等,都由南京指纹博物馆主编或参编。

  小指纹大学问,指纹的历史是一部文化史、更是一部科学技术史。指纹就像科技发展的年轮,指纹博物馆记录着中国人永不停歇的创新脚步,也向人们普及着法治精神与科技创新。

  针灸铜人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里的“红人”。在新技术赋能下,这一古代教具有了“进化版”。以馆藏光绪针灸铜人为模型开发的“针灸铜人虚拟三维查询系统”,可以让使用者查看人体经络循行路线,了解穴位功效、腧穴治疗,还能够进行趣味测试, 让中医药知识走进日常生活。

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里的“针灸铜人虚拟三维查询系统”。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供图

  “通过馆藏展示,普通大众对中医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高校博物馆正在成为满足人们文化生活需求的空间。”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馆长沈劼认为,除了承担辅助教学科研的主职之外,具有专业优势的高校博物馆,是对公共博物馆的补充。

  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馆长李贞实看来,高校博物馆依托学术资源与教育职能,在文化传播、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起着桥梁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宝藏老师进人博”系列讲座,以展览为“活教材”,定期面向社会公众开放。通过整合历史学、哲学、艺术学、新闻学等学科资源,多方面拓展“第二课堂”功能,促进高校文化资源的共享与知识的广泛传播。

  “博物馆不仅是知识存储与展示空间,更应成为跨学科、多主体互动的对话场域。”李贞实说。

  办好大学里的“大学”

  连接校园与社会的高校博物馆,正日益成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平台。

  一方面,高校博物馆把科普课堂“搬到”校外;另一方面,万物互联的时代,许多高校博物馆通过提升数字化水平,借由云展览、云直播等形式,走出“深闺”,“秀”出风采。

  南京林业大学树木标本馆网络直播画面。(直播图片)

  “这里都是我们馆藏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标本。比如这个‘明星’植物——银缕梅,最早是在江苏宜兴善卷洞附近发现的。”网络平台上,一场关于南京林业大学树木标本馆的直播获得270多万观看量。

  在主播带领下,网友们“走进”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标本馆,感受自然的奇美。“很有意思的讲解,没想到植物也可以这么有趣。”一位观众这样留言。

  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看来,高校博物馆是兼具教书育人与文化传播功用的双重载体。高校博物馆既要体现其学术价值,又要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更好地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从2024年6月起,宋燕与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工作人员,花费3个月时间,对南京高校里的67家“博物馆”进行整体调研。

  “如果这些高校博物馆能够更好地向青少年开放,他们将接触、学习到更多历史、文化、科技知识,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宋燕说。

  当年9月,首届南京高校“博物馆”联展暨大学新生“第一课”活动启动。“很多藏品背后都有我们老师兢兢业业的科研故事,非常感人。”一位大一新生在观展后深受触动。

  高校“博物馆”因校而生,其中的藏品、展陈也承载了“大先生”们胸怀祖国、勇攀高峰、追求真理、集智攻关的科学家精神。

  位于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的吴健雄纪念馆,前来参观的人久久驻足于吴健雄的笔记手稿和科研工具前,这位享誉世界的女物理学家,激励着青年学子科学报国,不忘初心,勇毅前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军路校区的南航御风园,是一座露天的航空航天博物馆。在蓝天绿草的映衬下,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歼击机、运载火箭等航空航天器熠熠生辉,而那些参与研制的前辈们也将航空报国的精神深深根植于此。

  江苏警官学院南京指纹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在服务教研的同时,一直坚持免费向社会开放,是江苏高校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南京市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在博物馆的“藏、展、研、教”等诸多功能中,江苏警官学院管理中心副主任宁军丽最看重“教”,她认为高校博物馆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绝佳阵地和窗口。

  “高校博物馆这一‘实境课堂’,是中小学生了解大学生活、感受学科魅力、规划未来的最好方式。”宁军丽说。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展示的各式收音机。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中国传媒大学的传媒博物馆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在中小学教师、传媒专家指导下,传媒博物馆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为中小学生讲授“红色广电的荣光”“传媒小博历险记”等契合孩子认知和兴趣点的主题课程,探索大中小一体化科普育人活动新路径。

  “目前,‘大手拉小手’的品牌效应初步显现,围绕媒介科普和红色广电等主题的系列课程,传媒博物馆从科普和思政两个方面入手,让丰富的科普活动充实孩子们的课外生活。”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综合办主任张遵璐说。

  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教授、博物馆馆长、北京市高校博物馆联盟秘书长施光海认为,相较于公共博物馆,高校博物馆以其专业性、特色性、学术性而著称,要让高校博物馆承担起区域内传播文化知识的职责,建立多渠道的合作机制,为中小学生搭建优质的创新研学平台。

  早在2011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中就指出,高校博物馆要积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社会服务效益。

  “高校博物馆展览面积大都不足3000平方米,有的还是公用楼宇的某个部分。藏品展示有限,接待能力也存在不足。”在施光海看来,空间是目前制约高校博物馆发展的一大难题。

  如果说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那么,高校博物馆则是大学里的“大学”。办好这所“大学”,无疑意义深远。(策划:林明 参与报道:李欣 王碧姣)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ezeshi.com/wenyuxinwen/23996.html

加载中~

荷泽市窗

统计代码 |

合作联系QQ: | 10613862

Copyright © 2024 菏泽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