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观看展出作品。主办方供图
日前,“云衣霓裳:2025敦煌服饰文化暨创新设计展”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展厅中,一幅略显斑驳的《敦煌莫高窟盛唐第172窟西方净土变》壁画吸引观众驻足欣赏。这是敦煌学奠基者之一、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长常书鸿于1955年临摹的画作。除了壁画和彩塑摹本,华丽的霓裳羽衣、流光溢彩的织物首饰、藻井纹样装饰的中小学制服等,也在1700平方米的展厅内触手可及,诠释着敦煌美学的一脉相承。
本次展览由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敦煌研究院和北京服装学院联合主办,分为“华服宝相”“翩如兰翠”“人间万象”“随色象类”“守正创新”和“似锦繁花”6个单元,背后蕴含着从壁画研究到复原临摹,再到创新传承的内在逻辑,凝结了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团队7年的研究与创作成果。展品共计369件,既有以实地考察为基础、并结合文献资料整理绘制的人物服饰效果图、重点图案细节图,还包括众多服饰艺术再现作品和创新设计作品。
三代学人接力守望
展厅入口处并排陈列着三组作品:常书鸿1944年临摹的敦煌莫高窟盛唐第66窟菩萨线描;常沙娜、张定南1947年临摹的敦煌莫高窟五代第98窟于阗国王、于阗王后;北京服装学院原院长刘元风绘制的安西榆林窟西夏第3窟主室西壁北侧文殊菩萨服饰。三组作品跨越时空,不仅展示了敦煌美学的赓续传承,也体现了三代学人的接力守望。
常书鸿被人们称作“敦煌守护神”。1935年,常书鸿在塞纳河畔的一个旧书摊上,看到法国探险家伯希和编辑的画册《敦煌石窟图录》,内心受到极大震撼,当即决定携妻女返回祖国,将自己的后半生投入敦煌保护与文化传承之中。1944年,常书鸿任敦煌艺术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也是在这一年,他举家奔赴条件艰苦的敦煌莫高窟,专注于文物修复、收集与壁画临摹的工作。
常书鸿的女儿常沙娜生于法国,6岁随父回国,12岁来到敦煌。在常书鸿手把手的训练下,常沙娜仅用5年时间,就以难度极高的“对临”形式临遍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宋、元各代表窟的重点壁画。彼时,还有画家邵芳传授她工笔重彩,画家董希文教授她西方美术史,敦煌学家苏莹辉辅导其中国美术史……艰苦的敦煌岁月因为有了这些富足的精神滋养,成为她成长的“后花园”。1948年,常沙娜受邀就读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美术学校,并在1950年底回国任教。
1977年,时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系教师的常沙娜成为刘元风的班主任,讲授敦煌服饰图案相关课程。大学期间,刘元风加入《敦煌历代服饰图案》(常沙娜编著)线描配图的绘制工作,之后又跟随常沙娜来到敦煌莫高窟实地学习和临摹,对敦煌文化逐渐由了解转为热爱。
他们的故事,仅仅是三代敦煌守护者和研究者的缩影。
“敦煌壁画对于我们研究服装史、了解中国的服饰文化,甚至中国绘画艺术,都是非常重要的补充。”本次展览执行策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主任李迎军说,“正是一代代学人的接力守望,让历经风化、褪色、剥落的敦煌壁画重现昔日的色彩,将中华民族千百年间的历史岁月娓娓道来。”
敦煌美学历久弥新
从线下旅游到云端看展,从奥运艺术体操“敦煌飞天”到课间操版“敦煌舞”,从精美的博物馆文创到深入日常生活的服装食品……敦煌文化历经千年时光洗礼,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在北京服装学院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副研究员崔岩看来,敦煌文化经久不衰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一,敦煌研究涉及的学科门类包罗万象,包含建筑、音乐、文学、绘画、舞蹈等,也正因如此,敦煌学在20世纪就成为一门国际显学;其二,莫高窟素有“中国沙漠中的美术馆”美誉,敦煌艺术在时间上具有较长的延续性,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敦煌历史文脉从未间断;其三,敦煌地处丝绸之路,西来东往的商人、僧侣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都在这里留下了痕迹,使得敦煌成为中外文化交融的汇聚点。
除了文化本身的魅力,今人的赓续传承、守正创新也让敦煌美学焕发新生。“敦煌壁画是中国服装史研究中一块不可或缺的拼图,也是艺术创作与设计创新的灵感宝库。”崔岩说,“当我们触摸到历史的脉搏,会发现它比教科书更加灿烂。”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群智用,则庶绩不足康也。”同心协力是敦煌美学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的深层原因。十年间,刘元风带领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团队,用斑驳的壁画推演敦煌历史文化的原貌:2021年起,《敦煌服饰文化图典》丛书已出版3册,还有5册正在紧锣密鼓地编纂筹备之中。而广大设计师则将敦煌元素与现代审美有机结合,让人们真正实现“把文化穿在身上”。
展览中,许多设计师不仅采用敦煌壁画的造型、色彩、图案,还融入国际审美,加入活态传承的非遗技艺,比如缂丝、羌绣、苗绣等,形成跨越古今中外的对话。在展厅的沙丘T台上,青年设计师将北朝虎纹化作毛衣胸前的印花,将莲花纹与垂幔的肌理以织锦和植物染复现……千年敦煌传统美学,被有温度地“转译”为当代时尚语言。
智能时代的新探索
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刻影响各行各业发展的当下,AI在敦煌文物修复、服饰设计领域已经有了哪些应用落地?艺术作为人类创造的代表性行业,是否会迎来巨变?
2022年,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团队曾以敦煌飞天为设计蓝本,融合天女、伎乐人等的服饰特色,为国风虚拟数字人“天妤”设计敦煌风格的服饰。
“在实体服饰制作前的复原阶段,我们正在尝试让人工智能介入。”崔岩介绍,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和三维图形图像技术,可以将服饰的纹样、织物结构、服装款式、服装穿着状态进行数字化复原,从而辅助团队以手工形式制作实体成衣,但纹样的取舍和色彩的搭配,仍然需要学者结合权威资料共同讨论、解读,这是人工智能不能替代的。
“在绝大多数时间里,AI只是工具,至少在艺术和文史领域,人工智能距离主导整体的研究思路,甚至取代人类艺术家,还有一定的距离。”李迎军说。
在他们心中,艺术的魅力在于机器无法计算的人文温度——就像常书鸿90年前在法国巴黎街头初见《敦煌石窟图录》时的怦然心动,或是设计师一针一线编织缝制时的手工韵味,这些也许永远难以被数据量化。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文化传承将拥抱更广阔的未来。“我们把接力棒交给年轻人,相信他们会以更扎实的研究、更惊艳的作品,让敦煌美学乘着时代的东风,驶向新的千年。”李迎军说。
跨越千载,敦煌美学保持“长红”的密码,藏在海纳百川的文化基因中,也藏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语境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ezeshi.com/wenyuxinwen/24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