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荷泽市-中国菏泽市-菏泽新闻网 > 县区新闻 > 正文
作者: 荷泽新闻网 来源: 荷泽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4-02-16
“这一件小小的裘皮玩具,需要经过好多道工序。”1月31日,在牡丹区胡集镇东马垓村,“裘皮工艺品技艺”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马先华说,制作一件裘皮玩具分吹塑、粘皮两大阶段,共有塑胎、粘接、刷漆、喷绒、整修等20多道工序,整个制作过程精细讲究。
东马垓村是一个回族居住村,有着70多年的裘皮加工历史。20世纪50年代,村民主要在平面上粘贴裘皮做成玩具,后来渐渐发展成以泥塑为胎型的裘皮玩具。“现在,海外客商都是把当地的动物图片资料发过来,我们再按比例设计制作成裘皮工艺品。”胡集镇宇航裘革制品公司负责人马崔说,正是因为跟上了时代发展和客户需求,裘皮玩具产品越来越受到国外客商的喜爱,成为当地的出口创汇产业之一。
胡集镇宣传委员顾文雅介绍,依托“裘皮工艺品技艺”这一市级非遗项目,胡集镇研发生产的老虎、松鼠、狮子等各种裘皮玩具走俏国内外市场。目前,该镇已发展较大规模的加工企业13个,产业链相关加工户200多家,年总产值超过1亿元,带动当地400余名村民就业增收。
近年来,牡丹区依托非遗项目着力培育发展“手造产业”,探索文化传承新模式。通过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设乡村非遗工坊、培育品牌企业、开展技能培训、推广“产品 电商 旅游”等有效举措,着力推动非遗项目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俏销市场的文创产品。
还未走近牡丹区高庄镇村民郑建林的曹州刻铜非遗工坊,便听到屋内时不时传出“叮叮当当”的敲打声。
“曹州刻铜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传承到我这里已经是第三代了。”现年43岁的郑建林是市级非遗项目“曹州刻铜”代表性传承人,其祖辈曾在北京为清朝贵族遗老篆刻文房用品,彼时文房用品刻铜风靡一时,郑家一门也从此与刻铜结缘。
曹州刻铜技艺是在铜面上以中、切、挑、铲等技法,刻出阴阳、虚实、飞白等效果,融质地、做工、造型、装饰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手工刻铜制作过程比较繁琐,从选料、粗磨、细磨、上稿、雕刻,到打磨、精修、上色等需要10多个工序,它的独特价值就是唯一性,不会有第二件同样的作品。”郑建林表示,他通过创新,把古时青铜器上的元素进行二次设计,应用到现代生活饰品中,备受业内人士好评。
刻铜技艺让平淡无奇的铜器有了生命力,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见证。郑建林依托“曹州刻铜”非遗工坊,将技艺传授给周边的爱好者,带动大家一起学手艺,共同致富。
“美丽乡村因‘手艺’更兴旺,农民生活因‘造物’更美好。牡丹区通过搭建传承、联营、文旅、传播‘四个平台’,将非遗手造融入民众生活、公共文化、文旅产业发展。”牡丹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巧玲表示,近年来,牡丹区培植发展了一批“非遗工坊”“手造工厂”等特色文创企业,规模企业已超过10家,“手造微工厂”300余个,年总产值逾10亿元,带动当地2.5万名村民就业增收,“老手艺”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记者 李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