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荷泽市-中国菏泽市-菏泽新闻网 > 县区新闻 > 正文
作者: 荷泽日报 来源: 荷泽日报 发表时间:2024-03-02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家事”,也是“国事”。鄄城县地处黄河下游,滩区面积占比较高。受自然条件制约,滩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量人员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群体数量众多,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迫在眉睫。
为此,鄄城县检察院立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于2021年成立“检护河苗工作室”(简称“工作室”),以未成年人检察司法守护着滩区“小苗”健康成长。
搭建数据库 精准呵护留守儿童
2022年4月,鄄城县某中学学生小文(化名)因琐事与同学产生矛盾,将对方打成轻伤。同年6月,公安机关将该案移送鄄城县检察院审查起诉。考虑到小文系未成年人且与被害人达成谅解等情节,鄄城县检察院征求多方意见后,依法对其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
“每个误入歧途的孩子背后都藏着一段故事,我们必须探究孩子涉罪的深层原因。”鄄城县检察院检察长王磊说。经走访调查,工作室的检察官得知小文的母亲在其三岁时去世,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父子二人联系寥寥无几。经分析研判,检察官认为亲子监护和家庭教育缺失是导致小文走向犯罪的重要原因。随后,检察官为小文精心定制了一份家庭教育指导方案,在劝导小文父亲担负起监护职责的同时,对小文进行心理疏导。最终,父子二人关系成功“破冰”,小文的家庭教育也终于归位。
办理多起类似案件后,检察官们发现家庭教育缺失是滩区未成年人涉罪的关键原因。为此,工作室推动建立了滩区涉罪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站,引导家长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成立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基地,与社区、监护人、社会组织建立“多位一体”的帮教体系,为滩区留守儿童提供精准帮教。
同时,该工作室还建立了电子信息数据库,吸纳了滩区3600余名留守儿童相关信息,对单亲、贫困、监护人无法履行监护职责家庭的儿童进行重点监测,力求及时发现问题、针对性提供帮助。
多管齐下 实现帮扶效果最优化
在探索未成年被害人救助模式过程中,检察官发现,传统单一救助虽然可以解决眼前问题,但要真正为未成年被害人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基于此,工作室探索实施“1 N”综合司法救助新模式,“1”即检察机关,“N”即妇联、团委、民政局等相关职能部门。通过该模式,鄄城县检察院与相关职能部门合力为滩区未成年被害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综合保护救助。
2022年初,一起拐骗儿童案的犯罪嫌疑人杨某投案自首,被拐骗10年的小强(化名)也终于被解救,回到父母身边。鄄城县检察院检察官了解到,小强幼年失踪后,其母亲受到刺激出现精神方面的疾病,父亲因意外丧失基本劳动能力,家庭目前无稳定经济来源。此外,小强户籍、学籍的恢复与办理也存在困难。
生活上的困难暂时可以通过司法救助解决,但户籍和学籍直接影响小强后续的正常学习生活。为实现救助效果最大化,鄄城县检察院为小强申请司法救助的同时,积极与县民政部门、教育部门沟通协调,顺利帮助小强办理了户籍与学籍,小强得以顺利入校。此外,工作室还定期对小强进行心理疏导,并通过妇联选派家庭教育指导师对小强的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订单式“配送” 开启普法新模式
“王老师,我写的日记,爸爸妈妈能随便看吗?”操场上,王磊盘腿席地而坐,孩子们围拢在其周围兴致勃勃地听他讲述普法小故事,还时不时举起小手提问。这充满温情的一幕,是工作室在鄄城县旧城镇六合社区小学开展“送法进滩区”普法活动的一个片段。
“考虑到滩区学校位置分散,传统普法宣讲覆盖面不够,我们便想方设法扩大法治教育辐射面、丰富滩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形式。”王磊告诉记者,鄄城县检察院依托工作室,建立检察官兼任滩区中小学法治副校长的常态化机制,并会同教育局、公安局等多部门签署《规范全县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实施意见》,建立完善信息交流、普法宣传等协作机制。
为打破普法工作的地理条件限制,工作室还借助教育部门“班班通”平台开设了滩区系列普法“云课堂”,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普法。此外,结合办案中发现的涉滩区未成年人保护焦点问题,工作室还专门定制了双向法治宣讲“菜单”,在开设专题法治课的同时,结合师生“点单”情况进行法治课程“配送”。
记者 焦同帅 通讯员 刘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