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荷泽市-中国菏泽市-菏泽新闻网 > 县区新闻 > 正文
作者: 荷泽新闻网 来源: 荷泽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4-10-01
□记者 姜培军 郭卫东
报纸“号外”是重大事件的记录者、历史的见证者,一张张“号外”承载着珍贵的历史记忆。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成武县博物馆举办“百张‘号外’庆华诞报纸精品展”活动,带领广大观众回顾国家发展历程,感受沧桑巨变。近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对这次特殊的报纸“号外”展览及其收藏者进行了采访,了解背后的故事。
百张“号外”庆华诞
《北京申奥成功》《第29届奥运会开幕》《天宫一号 神舟八号 太空相吻》……7月7日,记者走进成武县博物馆,在“百张‘号外’庆华诞”展览现场,各式各样的报纸‘号外’呈现在观众面前。
“百张‘号外’庆华诞”展览正式拉开帷幕。展览以时间为线索,精选了成武县收藏爱好者刘刚收藏的103张不同历史时期的报纸“号外”,通过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展现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展览现场,观众们纷纷驻足观看,不时发出赞叹声。
“报纸‘号外’是重大事件的记录者、历史的见证者,一张张‘号外’承载着珍贵的历史记忆。”成武县博物馆馆长郭立说,“举办这次专题报纸‘号外’展览,既能全方位展现我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广大观众在参观、欣赏和品鉴过程中,感受祖国繁荣富强的盛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回顾过去,启示未来,又能欣赏报纸的风采和魅力,体现报纸的历史价值。”
“本次展览的报纸‘号外’自1958年人民公社化实现为起点,涵盖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北京申奥成功、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等多个重要历史事件,详细记载并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取得的巨大变革和显著成就。”刘刚介绍。
《锣鼓齐鸣 声震九霄 我县七十万人民同庆实现人民公社化》,这是1958年9月13日《郓城大众》报出版的“号外”,也是“百张‘号外’庆华诞”展览出版时间最早的报纸。“9月11日,是我县人民生活中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在这一天全县人民热烈庆贺人民公社的建立。”里面报道了郓城庆祝全县公社化广播大会及庆祝会的盛况,“经久不息的暴风雨般的掌声”“春雷般的口号声”……这篇新闻报道的语言具有非常强的时代特色。
《红色星球 中国印迹》,这是《中国航天报》于2021年6月11日出版的“号外”,也是“百张‘号外’庆华诞”展览出版时间较晚的报纸,聚焦“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这一重大事件。“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也是中国航天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重大工程之一。”
“号外”聚焦重大事件
“在这些‘号外’里,我比较欣赏北京申奥成功、中国男足获得2002世界杯出线权、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这三件大事,这三个事件都具有意义重大、主题深刻、具有偶然性、读者缺少预见性的特点,事件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刘刚说。
“号外”是一种特殊的报纸,一般在前一期报刊已经出版、后一期报刊尚来不及出版的一段时间内发行。因不列入报刊的原有编号之内,故名“号外”。1884年8月5日,在中法战争期间。有传言说法国舰队正在福州外港集结,准备向中国南洋海军开火,闹得人们六神无主。8月6日下午6时半,《申报》接到特派记者从福州发出的快电,内容为“驻榕法舰尚无动静”。由于当天报纸已售完,只好于晚7时将此电文用传单形式发出,列在报纸的正常编号之外。“号外”因此得名。
报纸“号外”一般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在报头位置通常注明“号外”字样;二是时间应在两期报纸之间临时出版、无编号;三是内容必须是重要新闻和特殊事件。在电视没有进入人们的生活,网络还没有出现之前,“号外”承担着以最快速度报道新闻的作用。“号外”一般都采用彩色印刷,为了吸引读者,“号外”标题和图片的处理也要具有视觉冲击力;文字的使用不仅要简洁明快,而且还要有很强的震撼力和鼓舞性。号外因临时出版,故无广告。在网络不发达的时代,报纸“号外”的权威性、时效性是其他传播渠道无法替代的。
“我们仔细看看这些‘号外’,都具有大字号、大照片、重大主题、重要意义等特点。”刘刚说,“新闻事件主题突出,版面视觉冲击力强,有的‘号外’头版使用整版照片。”
昨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北京申奥成功、中国男足获得2002年世界杯出线权、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第29届奥运会开幕、神舟五号成功发射……这些当年的重大新闻事件,今天已载入史册。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展览,使广大人民对报纸‘号外’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让大家在参观、欣赏和品鉴的过程中,进一步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重要时刻和重大事件,回顾光辉历程,启迪未来发展。”成武县博物馆馆长郭立说。
30多年的收藏故事
“我的报刊收藏之路是从1990年前后开始的。”54岁的刘刚有着30多年的收藏故事,“我比较喜欢读书看报,当时在成武县委门口有个报刊亭,我遛弯的时候常过去看看。看得多了,也慢慢地培养出了兴趣,对旧书旧报纸有了收藏意识。”
“1997年香港回归,看到不少报纸‘号外’版面非常漂亮,半个版或者整版的大照片,非常具有冲击力,我很喜欢。当时单位里订的报纸看完就没人要了,我便有意识的收集起来。”
刘刚说自己主要有这么几个收藏渠道——逛文化市场、“淘”废品收购站、收藏群交换等。“在菏泽马垓文化市场比较火爆的时候,我每周六早晨6点乘坐公共汽车从成武出发,记得当时的票价是20块钱,我8点左右到达菏泽,开始‘淘宝’。”刘刚说,“当时‘淘’了很多老报纸,最早的是1939年出版的《盛京时报》,是‘伪满洲国’出版的,报道的是德国入侵波兰这一历史事件。”
“我曾经收购了一批1947、1948年出版的毛主席著作,如单行本《论持久战》,品相非常好,这批著作当时印刷非常少、存世的更少,我花了几百块钱购得,现在很难得了。”刘刚回忆。
“我与多个废品收购站的老板都有联系,他们收到老杂志、老报纸便给我打电话,让我去挑选。”刘刚说,“我曾经在一个废品收购站收集到两麻袋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报纸,后来我大约整理了两个星期,其中包括这次展览上的《郓城大众》报。”
“后来越收集越多,渠道也越来越广,我开始进入收藏群、QQ群、微信群,大家互相交换。比如他是河南的,我是山东的,我拿山东的报纸和他交换。”刘刚说,“这次展览上的《香港文汇报》《大公报》《星岛日报》,都是从广东群友那里购买的”。
刘刚当时为什么瞄准报纸、期刊收藏,而不是搞瓷器玉器之类的收藏呢?“不少人询问我这个问题,一是因为我没有那个资金,二是我不懂那些专业知识。2010年以前,旧报刊价格非常低,且几乎不存在造假的问题。花钱不多,开心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