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乡村建设工作,把乡村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抓手,注重内外兼修,汇集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乡村宜居宜业水平进一步提升。
人居环境“焕新颜”
“变化看在眼里,幸福甜在心头。”记者走进郓城县杨庄集镇后孙村,村庄阡陌纵横,村民李素英笑呵呵地说:“以前的村子脏乱差,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后,不仅美了环境,还美了风尚、美了人文、美了秩序。”
人居环境“焕新颜”,得益于我市深入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和群众满意,逐条推进、逐项落实,集中解决突出问题。我市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活动,累计查摆问题2773个,所有问题均建立了问题台账,目前已全部整改完毕,村内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从“一处美”到“一片美”再到“整体美”。如今,我市一处处村落净起来、雅起来、美起来,一幅“点”有特色、“面”有美景的美丽乡村画卷已在我市广大农村泼墨成型。
基础设施“绘新卷”
走进定陶区马集镇郭庄村,街道干净整洁,文化“长廊"、法治广场贯穿其中,清澈的池塘“镶嵌”在村边,人在村中走,如在画中游。
以前,郭庄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经讨论,村“两委”制定规划,打造左山文化长廊和法治长廊各1处,提升了村庄整体文化氛围。
近年来,马集镇全面实施乡村微改造、精提升,打造主题公园8处,文化广场20个,小品景观30余处,以最小成本实现了村庄的旧貌焕新颜。
乡村要想发展,既要“里子实”,也要“面子靓”。近年来,我市农村基础设施短板逐渐补齐。
坚决守牢住房安全底线,持续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去年计划实施1120户,目前已全部完工。扎实开展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三年专项行动,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体系基本建成。进一步健全以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物流网络体系,“快递进村”实现基本全覆盖。大力开展村庄基础设施改造提升行动,村庄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到100%,口袋公园、休闲广场等村庄休闲场所不断增多,村民生活满意度明显提高。
公共服务“谱新篇”
近年来,成武县通过建设寄宿制学校,不仅提供了标准化的宿舍、宽敞明亮的教室、舒适的就餐环境和规范化的运动场等硬件设施,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开设了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赋能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
近日,单县招聘的首批事业编制乡村医生正式上岗,为村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在此之前,单县1200多名村医大都面临着半医半农身份的尴尬。为此,单县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行县招镇聘村用模式,每年招聘50名左右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夯实了基层卫生健康服务网,让农村群众就近获得了更优质、更便捷、更满意的医疗服务。
近年来,我市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补齐农村学校运动场、宿舍、餐厅等办学条件短板,目前50个项目均已完工。实施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制定印发《菏泽市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依托农村幸福院原有餐厅、党群服务中心、“共富工坊”和村级饭店等,建设助老食堂84家。成功申报2024年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示范片区“领新航”
在鲁西新区,鳞次栉比的温室大棚鼓起了村民腰包,多样化养殖拓宽了致富渠道,特色产业打开了乡村“致富密码”,“手工艺 ”赋能不断拓展乡村新业态,花卉产业持续让“美丽经济”绽放……这是我市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的缩影。
我市坚持把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乡村建设的重点工作。通过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加大统筹倾斜力度,有效撬动土地、资金、人才等各类要素向示范片区集聚,示范片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片区内村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基本达到10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去年我市成功申报乡村振兴省级示范片区11个,总数达到36个。
行走在菏泽大地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图景徐徐展现,希望的田野上释放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动能。
记者 仝志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hezeshi.com/shehuixinwen/8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