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荷泽市-中国菏泽市-菏泽新闻网 > 本地要闻 > 正文
作者: 中国荷泽网 来源: 中国荷泽网 发表时间:2023-12-17
范希正,字以贞,号恕斋,明洪武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1388.8.22)出生于苏州吴县,为宋代名相范仲淹堂兄范钜的十三世孙(范钜,范仲淹伯父范埛之子,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第七十七名进士及第,授宣德郎,任福州观察支使,以官名别为支使房祖。范钜—纯诲—正誉—直明—公著—良本—士成—宗逊—文经—伯骕—叔智—子恭—希正。支使房自第二世起遵循范仲淹编定的范氏后裔字辈:“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彦,友、善、可、弥、安”)。他自幼聪慧,知书达礼,受到良好的家风传承教育,气度沉稳厚朴。年轻时曾以县、府、院三试优异的成绩考取童生,但时运不济,应乡试却不得第。永乐年间,朝廷“访求贤才”,受荐初仕于顺天府(今北京市)。宣德三年(1428),举贤良方正(明代选官取士的科目之一。贤良:才能、德行好;方正:正直。指德才兼备的好人品。或称“博学鸿词”、“直言极谏”),被授为山东兖州府济宁州曹县知县。正统十年(1445)十二月,曹州复置,范希正升任曹州知州,授奉训大夫(文官从五品阶)。他先后在曹县、曹州供职二十四年(史载二十三年),施政有方,治绩卓著。是曹州地方官吏中惟一载入《明史》的循吏(即循理奉职的官吏。谓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明史》列传循吏共30位,范希正位列第20。),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称颂为“贤令”。
明洪武元年(1368),黄河水决双河口(今菏泽城东双河集),曹州城被淹没,州治迁往安陵镇。二年(1369)又决安陵,自左山下行,州治再徙楚丘县磐石镇(今曹县城)。沧海横流炊烟断,冰雪连天四野荒。由于人口大量流失减少,洪武四年(1371),古曹州降为曹县。数年后,河复故道、洪水退去,明政府多次移民至此,人口渐广,这块土地才逐步显现生机。至宣德时期,虽然设县已五十余年,但境内状况仍不乐观:河流淤塞,农田荒泛,市井凋零,民心涣散;再加上官吏懈怠,治理不善,更有豪强耍刁、狡徒弄奸,社会秩序混乱不堪。
推行里甲加强管理
宣德三年(1428),范希正肩负重任,千里迢迢奔赴曹县,成为第五任曹县知县。到任后,他深入民间,询问百姓疾苦,了解当地民风民俗,亲自登门拜访一些有名望的乡绅耆老,虚心听取他们的期望和建议。曹县乃移民之区,大多数民户都是从全国各地迁来的,人地两生。再加上黄河水患频发、生活维艰,民心不稳,人口流徙不定。掌握了基本情况后,范希正深知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认为当务之急是如何解决百姓生计问题。适值冬闲季节,他捐俸以倡,募集资金,大兴水利工程建设,筑堤坝御洪防患,濬沟渠疏水却灾,使之涝时能排旱以灌溉。劝富者纳银以代役,使贫者佣工而养家。如此一来,“以工代输”,穷苦百姓有活干、有饭吃;疏水为利,灾祸减,稼穑宜。民心稳定,不再外流。
为加强人口管理,范希正推行并完善里甲制度。他组织编制户籍,写明人丁,核发户帖。以10户为一甲,110户为一里。择良家子弟为甲、里小吏,训之礼法,负责“催办钱粮,勾摄公事”。他礼贤下士,广聚人才,择德高望重乡绅为“里老”,“导民善”、“平争讼”。一里(村)之间,有贫有富,凡遇婚姻、死丧、疾病、患难,倡导富者助财,贫者助力。春秋耕获之时,一家无力,百家贷之。使邻里之间和睦相亲。事无巨细,他精心选拔粮长5人,组织开展全县土地丈量,核实田亩,按照民、军、匠三类分别登记造册。(在明代,赋中有役,役中有赋,不仅田有赋税,人也有赋税;不仅人有劳役,田也有劳役)。通过核查,全县共理出私自圈占无凭无据土地两千多亩、虚报优免土地一千余亩。范希正不畏豪强,毅然将其圈占的无据土地收为官田,对谎报多报的优免土地追罚役粮。他命把有田能够养活自家和缺田少粮的民户按照等级分别记录于簿,将罚没的土地转给无田户耕种。无田户有了土地,安心过活,官府也相应增加了税收。
鼓励垦荒 发展生产
为进一步发展生产,吸引人口,范希正制定一系列移民优待措施,搭建窝棚,增设施粥点,接纳新迁入移民,为他们多层面提供方便,帮助其尽快建造房屋、安立新家。并按照户丁,划分给一定荒地,凡新垦土地五年内免交田赋。除官府有组织有计划的移民外,周边的流民也“知善而归”,纷至沓来,曹县户口不断增加,荒地得到广泛开垦。
旧时古人穿衣多用蔴,在明初,人们对棉花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为了解决百姓的穿衣保暖问题,范希正大力推广种植棉花。他发布文告,制定鼓励措施,要求凡有地五亩者必须种植半亩棉花,凡植棉用地皆免除赋税。他又命夫人将其家乡苏州地区的织锦技术传入民间,使当地的棉纺织工艺得到快速发展。
拨云见日,智断疑案
范希正执法严明,善断疑案。他从不偏听偏信,酷刑逼供。有一个吉水人前来告状,说是在曹地经商,几年前因为生意他的哥哥被人谋害了,一直没有定案。此案曲折弥离,有多人受到指控,但又无确凿证据。范希正接手后,仔细查阅卷宗,反复推断,发现各条线索都于情于理不通。他审慎再三,怀疑这是一起假案和冤案,便派人携函到吉水调查勘实。据查,控告者乃系无赖奸猾之辈,在当地留有恶名,整日游手好闲,胡吹瞎诌。所说的被杀兄长查无此人,纯属子虚乌有。范希正升堂再审,义正辞严,恶人再也无法抵赖,只得据实招供。案情终于真相大白,乃歹人逐利生恶,妄想讹诈钱财、捏造诬陷之所为。拨云见晴日,玩火终自毙。范希正严惩恶徒,蒙冤者得以昭雪。
输钱代粮,减轻民负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范希正广施仁政,对于鳏寡孤独的畸零户免除所有差役。主持建造养济院,专门收抚流浪孤苦。并鼓励殷实人家领养失孤幼童。他勤政为民,千方百计减轻百姓负担。当时曹县税粮要到兖州府去缴纳,曹县距离兖州约有四百里路程,车运谷物,往返需要十多日,风餐露宿,苦不堪言。脚力钱还需农户分摊,往往要在原赋税基础上多加上十之二三。范希正体谅民苦,想方设法,“输钱以代粮”,把应缴税粮折成钱款收取,然后再派员携款前去兖州购粮以纳,从而减轻了广大民众的负担。民受其惠,无不称赞他是爱民如子的好官。
崇圣敬贤 教化百姓
曹县乃亘古名区,地灵人杰,尧、舜、禹曾在此活动,商汤建都于境内。历代文明先祖,在这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范希正踏上这片土地,深感有幸。他仰慕圣哲,踵尧舜遐迹,蹑禹娇遗踪;祭扫汤王陵、伊尹墓,叩穰侯魏冉,吊春申黄歇。感而叹曰:“夫莅兹土,以教养为任,圣贤之迹,昭然经史,若茫然不识其故址,不亦引来博物之讥而贻我重羞耶?”。他认为先贤的功绩值得纪念,是后世学习的榜样,其祠、庙、墓不应该日渐荒凉破败,又言:“祠寝缺然,俎豆弗执,在吾境内,伊谁之责与?其又何以风示斯民也?”宣德八年,范希正捐俸倡募,众绅士解囊以襄,鸠工庀材,重修汤陵、伊尹墓,并增建了伊尹祠。莘莘俎豆,煌煌巨典,岁岁举办祭祀活动。感圣贤烈烈之殊功,发生民拳拳之激情,使人劝励自勉,晓然于大义。他鼓励民间设坛建社,支持讲经诵法等宗教文化活动,每逢大型庙会,都亲临现场,助兴造势。范希正崇尚教化,认为只有发展教育才能够化俗兴邦,于是捐俸以倡,修建了曹县县学。宗尧舜、法孔孟,褒贤举善;明礼仪、重道德,教化百姓。由是风俗益美,贤才聿出;里无狡顽,乡无惰农;政治清明,百业俱兴。
廉明清正 慎独却金
范希正洁身自律,两袖清风。为民做了许多善事、益事,但他自己生活却十分俭朴,无论入京公干、外出办事,或是回乡省亲,俱都轻装简行。士民感其功德,争持银两绸缎相赠,他均婉言谢绝、固辞不受。一日夜晚,有个叫陈彬的里长拜见,言说代乡民前来表示感激之情,伺机将怀中银子放于地上,转身迅速离去。范希正追赶不及,只好暂且将银子收起。次日一早,立刻派人去召陈彬,陈彬不敢来见。范希正就把陈彬的父亲请来,晓明大义,说:大丈夫在世,不能因为阳光明亮而沽忠贞的节操,也不能因为幽暗而行为上有所怠忽,快把你家儿子送我的银子拿去。你若不把银子取走,就是辱我声名。陈父无奈,只好将银子取回。士民闻知,俱言范大人廉明清正,堪与东汉廉吏杨震“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却金”相媲美。
蒙冤被诬 百姓诣阕
公生明,廉生威。范希正一身正气,严以律己。他整顿吏治,率先垂范。晓谕下属要不为私利,不图虚名。他在衙前照壁上绘制“贪兽妄吃太阳”之图,警示官员切莫枉法弄权,贪得无厌。一经发现,他决不姑息。当时有一奸诈小吏徇私舞弊被检举,范希正审清查明,严加处置。小吏怀恨在心,竟放火焚烧官舍,欲置范希正于死地。幸好被及时发觉,才免除一场灾难。范希正依法将其解往京师问罪,谁知这个奸吏反咬一口,诬告范希正大兴土木、强征暴敛、私自挪用上缴国库银两,从中贪污谋利。又使歹人作伪证,致使范希正蒙受冤屈,锒铛入狱。曹县百姓闻知,自发邀集八百余人赴京师请愿,陈述范县令的廉洁和政绩,以及横遭诬陷蒙受冤枉之原委。无独有偶,恰逢工部侍郎许廓巡抚河南路过曹县,当地父老二百余人拦道跪拜,为范希正鸣冤,哭诉朝廷夺去了他们的贤能县令。许廓本为主管工程的官员,精于工程估算,他详细询问来龙去脉,认为若不打紧开支,许多工程根本就无法完成,哪里还有贪污谋利的空间?回京后,侍郎秉公陈情,通政司亦将曹民请愿之事呈报朝廷,大理寺派专员前往曹县等地对此案进行复勘彻查,最终辨明曲直,方知范希正实乃良吏,肃纲纪不徇私情而遭受诬陷。皇上传旨,为范希正平反昭雪,官复原职。内阁首辅杨溥亲送盘费,鼓励他不负皇恩、不负家声,做一个清正廉明、勤谨理政的好官。
这起案件对范希正触动很大、影响颇深,他深知仕途艰险,时时事事当小心谨慎,须如履薄冰。回到曹县,感念之余,他给杨溥修书一封,并寄去几只毛笔,聊表感激之情。杨溥收到后赠诗一首:霜毫貌得湘阜竹,烟雨霏霏数竿玉。千里故人谁寄书,每对清风咏淇奥。南曹大尹文正孙,瑶琴禄酒尽堂春。欲树声名继先哲,好把贞坚如此君。范希正看到赠诗,感动万分,决心像先祖范仲淹那样,谦逊做人、清正为官。他把杨溥赠诗刻成匾额,挂在私宅,时刻勉励自己,不辱使命,无愧先贤。
范希正“莅政严明果断,有方略。”九载考满(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三年为初考,六年为再考,九年为通考,分为称职、平常、不称职。)政绩卓著,朝廷欲委以他任,曹县百姓“诣阙借留”(即赴京请愿、求其留任)。皇上感慨万千,恩准民之请求,为范希正加俸一级,进阶从六品,仍知曹县。
建仓储粮救灾备荒
曹县一带屡遭河患以及旱、蝗等自然灾害,每遇大灾百姓即大量逃亡或饿死。为防不测,范希正未雨绸缪,积极筹措资金修建粮仓。他亲自召见富裕大户,劝捐劝借粮食数万石,积储以备灾荒。正统十年(1445),“飞蝗蔽天,食树叶,入人室”,天上地下,无处不蝗虫,农作物被啃食殆尽,山东大歉,各县乏粮,“斗谷千钱”,“草根树叶,计斤易银,和糠秕而食,为之一尽”。灾民载道,哀嚎遍野。范希正及时开仓赈济,曹县百姓多得以活命。四方灾民纷涌而至,皆愿归附,对曹县造成了极大压力。范希正内外兼顾,动员富户义捐或借予粮食,帮助官府救灾。并要求腾出公私房舍,搭建窝棚、大锅施粥,想方设法妥善接纳逃难灾民,让官吏分区安置,招抚入籍者数以万计,辟境内闲田让其耕种。这时,适值大理司丞张骥奉旨巡抚山东视察灾情,看到曹县的状况后非常兴奋和惊喜:曹县在范希正的治理下,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安定,民众乐业,人口持续增长,编户由29里增加到74里。于是他上书朝廷,建议复置曹州,以范希正“识地宜,得民心,可任创建之责”为由,举荐为知州。正统十年(1445)十二月,朝廷批准张骥奏请,曹州在降县74年后得以复置,范希正成为首任知州。
济归励稼免除俵马
范希正莅任州事,即发布文告,安抚百姓。施粥励稼,招返外流之民。“俵马之役最称苦累,而寄养之户尤多败困”。俵马即官府将官马分派给民户饲养,过一定时期后再由民户将马匹解送指定地点,由官府验收。当时国家征用官马甚急,然而此地因多次水灾河泛,草场逐渐减少,官马繁殖不多,许多马匹已经死掉了。因此马户大多拖欠官马,又无力偿还,为躲避官府的催迫,不得不逃走他乡。范希正深入民间访察,得知这一情况后,带头降俸,压缩公务开支,并令州属各官节俭经费。将节省下来的银两购买官马90余匹,代马户偿还国家,使逃避他乡者返家安心农桑。并上书朝廷,请求免除俵马之役。
度势规划 创建州城,
曹州故城历多次水患,饱经沧桑,“残垣断壁,街道凋零,荒草丛生,狐兔出没,沼泽遍地,几成废墟”。正统十一年(1446),范希正于原故城创建州城。他不顾年高体衰,在曹州学正徐思学的协助下,度形势,划方隅,立公署、定民居,设置街道七纵七横,奠定了曹州城的基础。紧接着各项建设全面启动,工程庞大而繁杂,无论卜址度制、诹吉动土、鸠工庀材、经营监督,范希正每必躬亲。州城新创,所需资金甚多,国库所拨银两远远不够。范希正开源节流,精打细算,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作用。几经努力,州衙、按察分司、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等建筑相继完工,州治功能初备。正统十二年(1447)春,范希正捐俸以倡,同僚与众耆民鼎力相助,城隍庙又继而兴建,落成于是岁之冬。
捐俸醵金 重教兴学
学以明伦,天地大经。范希正既拜知州,谓诸属曰:“我辈读圣贤书,食天子禄,学校乃教化之源,其可以不急乎?”他亲自偈见富绅乡老,诚恳地说:“过去大家送钱与我,固然诚心,但那是于私;今天创建学校,乃是为公、为民,是义举,大家若愿表示心意,范某万分感激”。当年送银的里长陈彬,此时三兄弟已经分家,但当时被退回的那四十两银子却一直没有分。遵照父亲临终嘱咐,兄弟们约定,待范大人卸任还乡时,一定将银两送其作为路费盘缠。现在闻听范希正这么一说,便将银子取出,“愿少助工费”。消息传开,士绅纷纷捐银表达心迹。众心齐,泰山移。由于广大义民慷慨相助、共襄盛举,正统十三年(1448)十月,庙学、文昌祠等得以顺利开工,历时三年许,于景泰三年(1452)五月工竣,州学落成。范希正严格选拔、全额招募州学生员,并置办学田,努力改善教学生活条件,鼓励生员安心读书。在此基础上,他大力推广社学、义学,劝谕农家子弟入学受教。在社学的带动下,农村私塾发展迅速,几年间境内就创办各类学校99处,大多村庄都有学校和学生。一时间涌现出大批优秀人才,曹州士子连连夺魁登科,进士、举人层出不穷。
范希正执政曹州六年,创城御患,救灾问苦。由于操劳过度,身体渐衰,几近残阳夕照,疾病日增,异常繁重的公务,已心力难支。景泰四年(1453)再考,范希正辞去官职,因念恋曹州风土,遂为家。退官后,他仍心系曹州百姓,鼓琴化俗,研棋正风。生有五子,名曰昌永、昌远、昌泰、昌训、昌衍,除四子昌训早亡外,均有贤行。其少子昌衍,正统三年(1438.8.29.)出生于曹县官舍,成长于斯,后娶曹州女子刘氏,为希正诞下幼孙,取名彦诚,衍派世居于曹州。天顺四年(1460)正月二十四日,范希正病逝,卒年七十三,归葬于苏州天平山范氏祖茔。
范希正是明代为数不多的著名知州,而“得民心最久者”,只有宁州知州刘纲可以与其比肩。他正直贤明、开域创城、励精图治、重教兴学的事迹,代代传扬。他是曹境地方官中唯一载入《明史》的传记人物,深受百姓感戴。为褒扬他的政绩,曹州人民为其建祠、立像、勒碑,以纪念,著名学者袁旻(mín )曾写诗对他加以赞颂:
治教休明洽四方,曹南太守独循良。
增多户口开州域,高广宫墙立郡庠。
秩秩豆笾(biān )崇祀享,英英贤俊发科场。
文翁学校兴西蜀,今昔相仍汗简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