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荷泽市-中国菏泽市-菏泽新闻网 > 社会新闻 > 正文
作者: 荷泽小编 来源: 荷泽小编 发表时间:2024-01-15
——菏泽市农业科学院辛勤耕耘结硕果
“农”墨重彩话“丰”景。过去的一年,市农科院紧紧围绕“三农”工作,聚焦科技创新,科研攻关实现新突破;强化科技助农,科技服务取得新成效;优化整合资源,特色研究呈现新进展;加强成果应用,成果转化获得新成就。一年来,市农科院在农业科研创新和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现代农业注入了“科技强芯”。市农科院农业科研人员一颗赤心事“三农”,为广大农民送种子、送科技、送希望,履行着身为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
近日,农业农村部首次发布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重点推介了10种农作物、241个优良品种。市农科院大豆品种菏豆33号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
“我们农科院聚焦科技创新,积极构建科研创新平台,加强科研项目申报和管理,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科研攻关实现了新突破。”市农科院党委书记杨涌介绍,一年来,市农科院积极打造种质资源“芯片”。重点围绕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利用,持续加大种质资源收集力度,种质资源新增357份,全院各类种质资源达到5622份,加大收集保存丹参、藏红花、金银花等中药材种质资源,作物种质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不断丰富。持续激发育种创新活力,不断加大育种研发投入,深度挖掘品种遗传基因,育种创新能力全面提升。2023年,共审定认定品种10个,其中大豆2个、小麦4个、玉米2个、花生2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1个。大力培育自主科技成果,获得国家专利18个,其中发明专利5个、实用新型专利13个;制定发布团体(地方)标准5项,获得成果奖励14项,申请科技成果评价3个。菏豆33号获得山东省科技兴农奖,在江苏省东台市以每亩实收303.96公斤创黄淮海大豆千亩方高产纪录。
近日,市农科院小麦专家团队到牡丹区高庄镇等地,实地查看小麦长势,与种粮大户和普通农户深入交流,详细了解土壤墒情、病虫草害防治和菏麦系列新品种推广应用等情况,并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为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贡献农科力量。
“一直以来,我们农科院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全面提升为‘三农’服务水平。”杨涌介绍,一年来,市农科院积极开展科技助农行动,科技服务取得了新成效。
精准服务农业经营体系。市农科院专家主动对接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农业科技公司等,深入了解技术和发展需求,及时提供专业精准的科技支持和解决方案,实现了科技与现代农业经营的完美融合,共开展技术对接120余次,助推农业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市农科院组建科普工作室,成立了科技下乡志愿服务队,先后到10余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30余个乡镇开展科技宣传与技术指导50余次,发放技术明白纸、宣传手册2万余份,受众5万余人。集中开展科技培训班和现场观摩会28期,依托全国科技活动周,安排科技服务活动5次,真正把农业技术送到了田间地头,被省科协评为2023年度“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
近日,在市农科院百合种植试验田里,工作人员正在为盛开的百合花清理杂草。据农科院蔬菜园林所副所长、研究员吕令华介绍,今年,市农科院计划拓展15亩地用于百合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实验,进一步拓宽老百姓的致富通道,增加群众收益。
杨涌介绍,一年来,市农科院不断优化整合资源,特色研究呈现新进展。市农科院立足我市资源禀赋,持续提高特色产业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不断优化芍药品种。积极开展国内外新优品种引进选育,搭建丰富的品种结构。引进栽种芍药鲜切花国内品种110个、国外品种120个,种植鲜切花试验田60亩,建设菏泽以外试验基地3处,参加芍药新品种审定4个。
创新开展中药材特色研究。在市农科院规划布局中药材试验区15亩,引进种植中药材52种,与企业合作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6万亩,积极探索中药材、粮食间作轮作种植模式,助推粮食稳产增产、农民增收增效。
积极推进“区域特色中药材规范化生态种植和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聚焦菏泽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生态种植、中药材炮制等关键技术,服务我市中药材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不断壮大产学研体系。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浙江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人员交流和项目合作,联合开展品种选育、鲜切花储藏加工等关键技术研究。
市农科院在强化科研创新的同时,还高度重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采取多种形式,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技示范基地成果应用作用凸显。坚持以科研基地为平台载体,推动新品种、新技术在广大农田的应用。一年来,建立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示范基地57个,在科研与生产之间建立起了快速反馈机制,实现了科研与生产的良性互动。持续加强与各类企业和生产主体的合作,推动新品种转化为生产力。2023年成功转让农作物新品种6个,其中大豆3个、玉米2个、小麦1个,加速了黄淮区域农作物新品种更新换代步伐。
我市农科人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躬身履行着身为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用一颗赤子之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科技支撑。 记者 仝志华
(照片为市农科院资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