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聚力打造黄河文化新高地

中国荷泽网 社会新闻 2025-04-03 15:49 黄河 文化 菏泽  

李政达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浩荡诗篇,到“九曲黄河万里沙”的沧桑史诗,从大禹治水的精神传承,到牵村驻台的时代风貌,黄河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精神血脉。作为菏泽市委宣传部的一名工作人员,我深刻认识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当下,菏泽应当立足自身禀赋,以文化为纽带、以创新为驱动、以融合为路径,聚力打造黄河文化新高地,为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贡献菏泽力量。

深挖文化根脉,筑牢黄河文化传承之基

黄河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对历史根脉的深度梳理与活化利用。菏泽作为伏羲桑梓、尧舜故里,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当前,菏泽文化资源仍存在资源分散、保护碎片化的问题,应逐步加强资源挖掘、整合与创新。

一是以考古研究夯实文化根基。联合省级考古机构,对境内黄河故道、堌堆遗址群开展系统性勘探,建立文化遗产数字档案库,将黄肠提凑、元代沉船等文物纳入省级文化基因库;编纂地方文明溯源丛书,为文化传承提供学术支撑。二是以活态传承激活非遗生命力。依托山东梆子、曹州面人等42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非遗+研学+产业”模式。三是以文艺创作讲好黄河故事。借鉴国内文旅融合标杆项目经验,策划黄河主题沉浸式文旅项目,以水患治理、红色历史、牡丹文化为叙事主线;联合主流媒体拍摄黄河文明纪录片,立体展现菏泽的文化厚度。

创新表达方式,激活黄河文化传播之力

在数字化浪潮中,黄河文化的传播需突破传统藩篱,以“破圈思维”实现创造性转化。当前,菏泽的文化传播仍以节庆活动、静态展览为主,传播形式仍需创新突破,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有待加强。

一是打造地域文化IP。依托牡丹节会等品牌活动,推动“黄河+牡丹”双主题联动,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复现历史人文场景,开发“丹萌萌”等数字化文化IP形象;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在小红书等热门应用中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传播。二是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针对短视频平台用户偏好,发起全民创作活动,鼓励网友记录黄河生态变迁、非遗匠人故事;推出青年文化访谈栏目,邀请考古学者、返乡创业者讲述传承实践,增强传播亲和力。三是推动“文化+”产业跨界融合。持续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打响曹县汉服、巨野工笔画、牡丹区裘皮玩偶等文创品牌;与旅游平台合作设计文化研学路线,串联黄河湿地、历史遗址、生态景区等节点,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通过科技赋能与情感共鸣,让黄河文化从“高冷”走向“亲民”。

深化区域协同,拓展黄河文化发展之域

黄河文化的振兴,绝非一城一地之事,需以开放格局推进跨区域协作。菏泽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是黄河文化与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的交汇点。当前,菏泽仍需进一步强化资源联动,扩大品牌效应。

一是共建沿黄城市文化共同体。倡议联合沿黄重点城市成立文化联盟,共建资源共享平台,推动文物巡展、学术交流等合作;设计跨区域文化旅游线路,整合菏泽汉墓、开封古城、洛阳遗址等资源,实现客流互导与品牌共建。二是推动黄河文化战略联动。以黄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策划流域文明对话论坛,邀请专家探讨生态治理与文明互鉴;开发水陆文化交汇项目,复原历史漕运场景,打造文化地标。三是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新模式。在黄河滩区推行“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建设特色民宿聚落,提供农耕体验、自然教育等服务;扶持本土电商企业推广滩区特色农产品,通过直播带货拓宽销售渠道,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转化。

黄河文化是流动的史诗,是奔腾的精神。聚力打造黄河文化新高地,既是菏泽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亦是实现城市转型的历史机遇。未来,我们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谋篇布局,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创新实践。让世界从一颗沙粒中看见黄河的沧桑,从一朵牡丹中读懂菏泽的绽放,从一曲梆子中听见文化的回响。唯有如此,方能将黄河文化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让母亲河的血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澎湃的文化力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ezeshi.com/shehuixinwen/22923.html

加载中~

荷泽市窗

统计代码 |

合作联系QQ: | 10613862

Copyright © 2024 菏泽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