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掠过广袤原野,如墨的麦田浸染成流动的翡翠。3月26日,全省春季农业生产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成武县、巨野县的田野间拉开帷幕。全省16市、23个省直部门相关人员及农技专家,深入麦田、农资网点、智慧园区,在泥土的芬芳气息中问策春耕,于科技的浪潮里解码乡村振兴。
藏粮于技智能浇灌“希望田”
成武县汶上集镇高标准农田核心区,新型智能无人喷防机卷起层层麦浪,喷洒出的雾化药剂折射出弧光;远处农机具浑厚的轰鸣如大地沉稳的脉搏,将春耕的旋律编织进田野的呼吸里;地头的智慧大屏幕上,墒情、苗情、病虫害预警数据如星辰闪烁。
“过去种地靠‘老把式’经验,现在靠‘天罗地网’数据。”种粮大户滑动触控屏,271眼机电井、80.8公里节水管道构成的物联网系统跃然眼前,“项目的实施可使每亩耕地节省电费5元、节水40立方米,亩均增产160公斤,亩均增收380元以上。”
农技专家俯身拨开麦苗查看分蘖情况,并与农户交谈,得知该项目区涉及伯乐集镇和汶上集镇的12个行政村,土地面积约2.8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可节省群众三分之一的生产时间,腾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前往附近入村企业和共富工坊就业,增加务工收入。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数字技术早已突破玻璃幕墙里的概念橱窗,化作润泽千里的智慧甘霖。当物联网在阡陌间架起神经网络,古老农谚“藏粮于地”的深意,正被科技赋能的沃野书写成最硬核的时代注脚。
“田保姆”托起万家春
汶上集镇秦田庄村农资服务中心,立体仓储区内的种子正通过智能分拣系统装车;液压翻转犁、大型拖拉机、移动式干燥机…… 整齐排列,这些凝结着工业美学的农械阵列,如钢铁战士驻守粮仓。
服务中心内的农民课堂上,农技专家手里拿着青翠的麦苗,正在讲解现阶段麦田管理技术,农户们全神贯注倾听,不时在笔记本上记下技术要点。这浸润着泥土气息的科技讲堂,像一场及时的春雨,将科学种田的理念与技术,悄然播撒进每一位农户心中那片希望的田野,为即将到来的夏粮丰收注入了强劲动能。
秦田庄村农资服务中心可储存化肥1800余吨、种子450余吨、农药30余吨,服务范围辐射周边3个镇的35个村庄,服务耕地面积近5万亩。服务中心始终坚持“以农为本、科技赋能”的服务理念,通过构建 “线上 + 线下”双轨服务体系,让科技助农真正落地生根。线上平台不仅开通了24小时农技咨询热线,还开发了智能配肥系统;线下则定期举办“田间课堂”等实践活动,将无人机飞防、智能灌溉等现代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这种“云端问诊+实地指导”的创新模式,使周边农户的病虫害防治效率大大提升 ,化肥农药使用量普遍减少,小麦亩产平均有所增加,真正实现了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力的高效转化。
在成武县广袤的田野上,农资服务中心星罗棋布,构建起现代农业服务的智慧网络。当无人机掠过绿色麦浪,当智能灌溉系统在晨光中运转,我市正以科技赋能重塑传统农业的筋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果盘子”装上“智慧芯”
鸟瞰3000余亩的巨野县龙堌镇龙麟现代农业产业园,304座智能温室大棚如银鳞般错落有致,勾勒出智慧农业的璀璨画卷。这座总投资9477万元的现代农业示范综合体,以“省级标杆园区”为定位,构建起覆盖现代育苗、智能生产、冷链物流、电商展销、生态旅游的全链条产业体系,年可实现农产品交易额1.2亿元,接待休闲采摘游客超5万人次,形成了“科技农业+文旅融合”的发展新模式。
智能温室内,传感器将植株代谢数据传至云端。“基质栽培让龙麟蓝莓果每公斤售价超150元,仍供不应求。”产业园负责人介绍,该基地与潍坊丰年年数字化农业、北京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搭建智慧农业管理平台。通过部署物联网监测设备、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环境精准调控装置,实现 2800亩种植区域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数据显示,数字化管理使单位面积产量提升35%,水肥利用率提高40%,人工成本降低60%。
与会农技专家拿起一颗蓝莓感叹:“从‘面朝黄土’到‘数字赋能’,新质生产力正在重塑农业DNA!”
科技赋能沃野织锦绣
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正在菏泽大地加速铺展。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支点,我市每年每个县区重点打造2到3个乡村振兴片区,在此基础上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乡村振兴省级片区36个,在全省排在首位。
在粮食安全“压舱石”工程建设上,我市严守耕地红线,5年来累计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 461万亩,总投资达82.37亿元,受益农户121万户、400余万人。创新推行“建管一体化”等管护模式,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成效显著。2024年粮食播种面积达1789.66万亩,总产163.27亿斤,连续三年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总产量稳居全省首位。
眼下,928.78万亩小麦正舒展新绿。一二类麦田占比达到91.83%,为历年占比最高的一年。全市农业农村部门正因苗施策,分类管理,做好农资保供、技术指导,全力夺取夏粮丰产丰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特色产业集群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全市培育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2家,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曹县汉服产业集群年销售额突破200亿元,单县羊肉汤全产业链产值达120亿元,牡丹区绿色食品产业入选省特色产业集群。特别是牡丹产业实现华丽转身,催花牡丹销量突破60万盆,芍药鲜切花占全国市场50%以上,产业综合产值达130亿元,成功构建“观赏+加工+文旅”全链条发展模式。
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步伐不断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北斗导航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种植业生产中加快应用,精准播种、智慧灌溉、植保无人机等技术和装备大面积推广,全市安装北斗终端农机2.2万余台,植保无人机总量1800余架,年作业面积突破3000万亩。大力引进推广新机具,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2.2%,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
记者 仝志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ezeshi.com/shehuixinwen/23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