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奏中的冀中笙管乐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发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其中冀中笙管乐项目有3人入选,分别为北京大兴的贾廷信、河北廊坊的潘德森以及河北雄安新区的李长林。公开资料显示,冀中笙管乐起源于明朝末期,是我国现存的古音乐之一,被誉为“活着的国宝古乐”。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京津冀多地冀中笙管乐团队面临“断档”危机。面对这样的局面,北京市大兴区文化馆和北京智化寺京音乐的非遗传承人为各地冀中笙管乐团队搭建合作交流平台,给予他们更多对外演出的机会。如今,京津冀已有多名冀中笙管乐传承者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也不断有新生力量加入到“国宝古乐”的传承之中。
“国宝古乐”在京津冀已传承数百年
“前几年,冀中笙管乐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现在我又成为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这说明大家都越来越重视我们的冀中笙管乐了,我相信未来会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学习。”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小冯村的潘德森说。
公开资料显示,冀中笙管乐长期流传于北京南部、天津西部以及河北沧州和定州以北的华北平原。主要用一种名叫“管子”的乐器领奏、用笙等合奏,故称“笙管乐”。除笙、管子、笛等吹奏乐器外,冀中笙管乐使用的乐器还有云锣、鼓、铙、钹、铛等击奏乐器。在部分演奏中,还会搭配有唱段。
河北雄安新区的传承人李长林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冀中笙管乐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当地村民婚丧嫁娶仪式时的首选伴奏。“我们吹这个热闹,有声响,村民们也认为我们这个(音乐)有仪式感。”
1993年,李长林从父亲手中接过了“管子”,由此开始学习冀中笙管乐,“我老爹就是吹管子的,当时没有手机和电脑,我跟着老爹先学唱词,老爹唱一句,我跟着唱一句,把韵味给记下来。2009年,老爹去世了,我就想着要把这古乐的韵味也给传承下去。”
传承人贾廷信也怀着同样的想法,“我今年80岁了,学吹管子的时候还是中学生。村里的冀中笙管乐一度濒临失传。后来我们想着要把这个艺术传承下去,包括我在内的多名村里老艺人坐在一起,回忆曲目,还有村民给我们买乐器,就这样把这门艺术又给捡了起来。”
大兴区文化馆搭台为传承人出谋划策
在采访中,多位冀中笙管乐传承人均表示,“国宝古乐”如何向下一代传承是他们多年来面临的难题。
这个问题,同样被大兴区文化馆非遗部主任窦爽等人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冀中笙管乐是京津冀地区的传统古音乐,保护好这份艺术,是我们文化馆的责任之一。”从2018年开始,大兴区文化馆多次举办音乐会,召集京津冀地区的多支冀中笙管乐演奏团队来大兴,共同演出、一起交流。
“这些团队来自京津冀的多个村子,这些村子几百年来守护着同一门艺术,但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交流。”窦爽说,不同的演出团队来到北京大兴演出,演奏者可能会演奏同一个曲牌的音乐,“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彼此学习,让冀中笙管乐的演出一年比一年精彩”。
目前已接过潘德森“衣钵”、担任冀中笙管乐小冯村音乐会会长的郭景富曾接受大兴区文化馆的邀请,去大兴与冀中笙管乐的同行们合奏、交流,“各地冀中笙管乐的团体聚得很齐,我也学到很多。演出结束后,文化馆还组织我们开了研讨会,请了好几位非遗专家来给我们出主意,比如如何演奏得更好,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要求,积极推进央地、特别是京津冀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协同发展,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推动人才资源共享共用。窦爽表示,大兴区文化馆利用北京非遗文化专家较为集中的优势,搭好平台,让来自京津冀各地的冀中笙管乐传承人有机会向非遗文化专家请教,找到适合他们的传承发展之路。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得益于大兴区文化馆等提供的平台,郭景富所在的小冯村音乐会在今年迎来了5名小学生学员。“孩子们的家长看到,学习冀中笙管乐不但可以传承我们当地的文化,还有机会去北京等大城市演出,就愿意让孩子来学习了。”郭景富说。
分享传播经验让古音乐“上网”走红
加强北京与全国各地的联动,引导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文化人才等各类要素有序流动,推动首都文化建设成果和资源共享,促进全国文化建设水平整体提高,是《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中提出的要求。
胡庆学是北京智化寺京音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多年来一直为冀中笙管乐的传承出谋划策。
“2024年,在胡庆学的邀请下我去了武汉音乐学院演出,当时教室里坐着数百名年音乐学子,他们很认真地听我演奏,演奏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后,还有很多学生来找我请教,问我问题。”李长林回忆说,这是他第一次到南方演奏冀中笙管乐。“胡庆学给了我们冀中笙管乐更大的舞台,让我们有机会去把这门艺术传播给更多年轻人。”
胡庆学告诉北青报记者,他是河北固安人,在来北京智化寺从事京音乐艺术工作前,曾在固安屈家营村的冀中笙管乐团队工作过,对冀中笙管乐充满了感情。胡庆学说:“国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之后,我们举办了多届京津冀古乐交流展演,邀请京津冀各地的冀中笙管乐团队来智化寺演出,让更多的人接触冀中笙管乐,了解冀中笙管乐。”
胡庆学表示,他在几年前开始利用短视频平台传播古音乐,积累了7万粉丝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古音乐如何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的经验,他会把这些经验分享给各地的冀中笙管乐团队,通过古音乐“上网”的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冀中笙管乐。
文/北青报记者 屈畅 李铁柱 实习生 郭英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ezeshi.com/wenyuxinwen/23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