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荷泽市-中国菏泽市-菏泽新闻网 > 县区新闻 > 正文
作者: 荷泽日报 来源: 荷泽日报 发表时间:2024-03-14
单县时楼镇八小庄村,原由八个小村落组成而得名,为历史文化名村。
1959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其中刘庄划归牛河大队,现辖葛庄、葛集、葛楼、杨庄、窦庄、吕庄、张庄7个自然村,而八小庄之称依然延续至今。
《葛氏族谱》记载,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公元1722年),葛氏十二世祖自郓城县迁此定居,赓续形成了葛庄、葛集、葛楼三个小村落,并有王、孟、张、时、肖、郭等姓氏人口聚集。
《单县志》记载,葛斗南是兖州府单县人(今山东省单县时楼镇八小庄村),生于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卒于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字梁公,号敬甫,康熙癸未年进士。
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葛斗南为山西山阴县知县,雍正元年调任会考府主事,旋升任长芦盐运使兼任保定知府;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任长芦盐运使,同年四月调任山东盐法道;雍正五年(公元1723年)升任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半年后内升通正使司右通正;随因原任保定属县事案牵连被罢官归乡,4年后卒于家中。
葛氏祠堂位于葛楼村,约在清末由葛斗南后人建设。民间相传,葛氏祠堂有正房、厢房等,层楼砌榭、碧瓦朱甍、飞檐反宇、雕梁绣柱,蔚为壮观,闻名四方,为葛氏族人祭奠葛斗南及其先祖的主要场所。
抗战时期,祠堂正房部分被毁坏,解放初期改用小学校教室,“文革”期间被扒掉,落得残垣断壁、尺椽片瓦。
1986年,葛氏后人集资重修了三间砖瓦结构的新祠堂,供奉葛斗南顶戴华翎的画像。1998年下大雨,屋顶坍塌,2000年葛氏子孙集资修缮。
《葛氏族谱》记载,葛斗南当年遭遇免职归乡抑郁病终。朝廷获悉叹惋,特批48亩林地以示补偿。
据说,葛斗南的林地曾有百余棵古柏及大宗石碑、石亭等,皆毁于“文革”时期,林前石碑被推倒砸掉,冢被掘开,棺椁及完好的葛斗南遗体被破坏,随葬金银珠宝悉数丢失。葛氏子孙捡拾其骸骨重新装殓下葬,现存墓钵,而无墓碑。当时葛斗南之母的坟茔位于窦庄村西而免于损毁,其墓碑被葛氏族人掩于地下,得以保存至今。
1942年12月,日军对湖西地区抗日根据地“大扫荡”, 在单城东的枣庄集一带增设了据点,汉奸陈万福、张杰玉先后坐镇,驻扎一个日军小分队。
为分化瓦解这里的日伪军,湖西地委、专署及抗日武装采取“打进去、拉出来”的策略,秘密派遣共产党员时念恕、吴本固、杨淑寅潜入敌营,任职枣庄集伪团部的文化教员、汉奸中队长及伪曹马区长盛效先的助理员和陈庙据点的文化教员,以睿智、胆略掌握敌情,瓦解、孤立、打击日伪军。
1943年秋,吴本固按照既定计划带领伪军中队到枣庄集牛河村“催粮”,被安德区副区长杨德玺率领的区中队迎头“痛击”,伪中队仓皇返回。吴本固遂向伪团长陈万福及日军小分队长建议“皇军”反攻。日军信以为真,让吴本固为前导,21名日军倾巢出动,伪团长陈万福率部急奔牛河。
此时,十一团团长戴元仁率领一个连队埋伏八小庄, 张网以待。而区中队在牛河作诱饵,与日伪军迎面交火,佯装败退,将日伪军诱入伏击圈, 遭到我军痛击,被堵截在一条路沟内,死亡19个,1个逃至桑河据点,1个躲藏坟地,被吴本固“救”走,送往单城日军司令部。日酋称赞吴本固“英勇”“亲善”,备受“重用”,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八小庄伏击战共歼灭日军19名、缴获日造新型机枪1挺、日式匣枪1支、步枪20余支及弹药一宗,成为湖西区抗击日寇的“典型战例”,被载入红色革命史册。
文/图 通讯员 刘厚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