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荷泽市-中国菏泽市-菏泽新闻网 > 县区新闻 > 正文

情感寻归处 心中有故城

作者: 荷泽小编 来源: 荷泽小编 发表时间:2024-09-30

百狮坊下的古街道遗址
护城河、护城堤遗址
衙门前街及其生长500年的枸杞树

据考证,现在的单县老城并非最初城池的遗址,而是由此往南一里许。

1523年,明嘉靖二年,黄河决口,旧城淹没,三年后迁此完毕,故城遗址埋于地下。

清康熙版本《单县志》记载,单县故城“始建于成周”(约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西周时期),城周“九里三十步,今无基址可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单县故城为1526年修建,当时巡抚王尧封等“相持于城北之原”,参议侯位、知县钞秀等督建,城周四里零一百八十六步四分,城墙高二丈五尺,通体为甃,根宽三丈,顶宽一丈五尺,垛口一千四百四十五个,四座拱门,东门称“东作”、南门曰“阜财”、西门为“西成”、北门谓“朝京”。

四门之上各有谯楼,四隅有角楼,且北门建有月城,东南城墙建有魁星楼。城郭呈现方形,东、南、西、北均一里四十六步。

城墙外有护城河,深一丈,阔四丈二尺;东、南、西、北四门前建有桥梁,皆是石质,唯有南桥为木梁。东桥无名,缘由不得而知。南桥曰“通济”、西桥为“布德”、北桥称“迎恩”。

距离城郭一里一十一步,有护城堤环绕,长十二里八丈,高一丈五尺,根厚六丈,顶宽二丈,建有东、西、南、北四门,分别称“迓春”“迁善”“延辉”“迎恩”。城外开壤,庶民勤于稼穑;堤上植柳,深青浅黄总相随。

明清两代,单县城垣曾多次修整,饱经世事沧桑。1635年(明崇祯八年),增筑月城;1815年(清嘉庆二十年),黄泛淹城,城垣坍塌,后经多次维修;1854年(清咸丰四年),为防御太平军,复筑城垣,外用砖石加固,内用胶泥、石灰混合夯实,并修筑四条马路、四个角台、七座炮台,加高加深护城堤、护城河。

1859年(清咸丰九年),知县程绳武重修城堤,再建四堤门楼及其军事设施。之后,城郭历经多次修缮加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墙被拆除殆尽,遗址建设了环城马路。

单县故城护城堤内面积约2.25平方公里,街巷纵横,呈棋盘状;东、南、西、北四关之间各有街道贯通,两边大小巷道相连,呈“非”字形。东门里、衙门前、全道宫、文庙等41个街衢巷道交会为11个隅首,分称为刘隅首、贾隅首、石隅首、黄隅首、小隅首等,其中刘隅首面积最大,交通、商业、民居最为繁华,故城市民的印象最深。

作为城邑的基本结构和重要服务功能区域,刘隅首至今已有500年的历史。在单县人尤其是老城市民的心目中,刘隅首是不可磨灭的区域标识和文化符号,是一种源自内心的不可替代的向往感和归属感。

这块已经被历史尘封和时代改变的市井,其称谓仍是当今人们的口头定位和导航地点。

单县故城封建色彩、文化氛围浓厚,坊表、庙宇、楼院、祠堂、会馆、教堂、戏楼、酒肆、烟馆、饭庄之众,接壤邻地罕见。

保留至今的百寿坊、百狮坊、朱家楼院及护城河、护城堤和“古八景”“一里三台”等遗址,时时刻刻都在讲述着故城的“陈年旧事”;当年隅首中的聚盛和、聚盛水、林茂长等鳞次栉比的市肆商号前,商贾云集的繁盛景象不复存在;李家、黄家、孔家等星罗棋布的大户楼院无影无踪,现仅存的两处朱家楼院,仿佛仍在述说着当年豪门家境的殷实富足;李白、杜甫、高适、陶沔联袂琴台之上,把酒抒怀的诗词歌赋销声匿迹……

故城,不仅指代具体的地理位置,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在历代文献里,在馆藏展陈中,在人们心灵深处,单县故城依然存在,成为抹不去的乡愁和对传统文化的眷顾……

文/图 刘厚珉

责任编辑:
荷泽小编
联系方式:10613862#qq.com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