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荷泽市-中国菏泽市-菏泽新闻网 > 县区新闻 > 正文
作者: 荷泽新闻网 来源: 荷泽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4-10-01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李氏一族从山西省洪洞县迁移今日单县徐寨镇东北部一带落户建村,起初村名不详。
当地民间传说,李氏家族中有一户人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乞讨为生,衣食不周,窘迫不堪。
自幼跟随母亲拾荒行乞的儿子,虽无过人之处,但忠厚朴实,尤其孝敬母亲,众邻赞不绝口。后来,寡母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少年孝子榻前席地,慈乌反哺,煎药喂饭,悉心侍奉。
数年后,老母辞世,入土安葬,青年孝子在坟墓旁搭起窝棚,芦席覆盖、秸秆圈围,其餐风饮露、藉草枕块,孝思不匮,鸡骨支床,堪称百姓懿笵。
亲丧守墓三年中,青年孝子夙兴夜寐,不离不弃,念母有加。见天晨起,洗手净面,屈膝母亲坟前伏地叩首,然后双手捧起干枯的黄土,缓缓举过头顶,迎着微风,默念心语,黄土从手指缝隙间细细地漏下,轻尘随风飞去,沙粒落在坟头之上……倾情倾力,日积月累,其母亲坟墓始终保持高大圆实、杂草不生,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格外引人瞩目。
从此行路者不禁肃然起敬,由衷感叹孝子居丧守灵、滤土成坟的尽孝之道。
随着口口相传,悟来意解,“滤土为墓”逐渐成为形容平民百姓尊祖敬宗、施孝尽忠的“地方性”成语,并相承沿用下来,虽未入典,但运用广泛。
众人皆说,成之于语,相沿成习,“滤土为墓”代表了一个民间故事或历史典故,颇具家庭、社会教育价值和示范、引导意义,而且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人物、事件,垂范后世,传颂至今。
清朝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公元1735年),在“孝子滤墓”之处的东南方位,赫然立起一根丈余高的旗杆,旗面迎风飘扬,其上“御赐滤墓”四个金色大字,清晰可见,令人唏嘘不已。
有人说,“孝子滤墓”感动了当地官员,县令将孝子作为道德典范上奏皇上,荣获御书“滤墓”,绣于旗帜,耸立天穹,以旌表“滤墓孝子”之德性孝行,倡导嘉言懿行,引人效仿。
“滤土为墓”成为与词典中“负土成坟”“背土筑坟”词意相近的成语,都是古代所认为的一种孝义的行为。
此后,青年孝子所在李姓聚集地被称为“滤墓”,沿袭数代后,改为“芦墓”。
至今,芦墓村一带,人们仍口头使用“滤土为墓”,表述对孝子孝道的褒扬与赞美。
据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芦墓村民打井时挖出陶俑、盆、罐、碟等陶器及铁制兵器,单县考古人员鉴定此地为商周时代遗址,芦墓村名声由此尤为远播。
文/图 通讯员 刘厚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