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荷泽市-中国菏泽市-菏泽新闻网 > 视觉菏泽 > 正文
作者: 荷泽新闻网 来源: 荷泽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3-12-17
暑假期间,“孩子谁来管”成为不少家庭面临的困扰,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看护问题,成为保障民生绕不过的一道难题。为了让孩子们“暑”有所托、放心一“夏”,我市连续六年发起实施“小荷学堂——暑期留守儿童关爱项目”,全力发挥党委政府引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不断推动规范运行、加强课程设计、健全管理机制,通过招募大学生志愿者,为留守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
“小荷学堂”稳稳开在滩区村台上
“贴上一朵小红花,看看漂亮不漂亮?”7月19日,在东明县长兴集乡兴东新村“小荷学堂”上,十余名孩子正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带领下上折纸手工课。
课堂上,志愿者给孩子们展示了一些优美的折纸作品,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跟随志愿者的讲解步骤,孩子们积极动手、动脑,不一会儿,一些活灵活现的折纸作品制作完成。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孩子们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这处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的“小荷学堂”,成为孩子们暑期的好去处。这里设施齐全、管理到位,孩子安全有保障、学习有场所,还可以参与多种社会实践活动。
2023年,“小荷学堂”项目把沿黄乡镇作为重点选址地区,增加在黄河滩区迁建村台社区和外迁社区的建设数量,同时扩大“希望小屋”“牵手关爱”“圆梦行动”等公益项目覆盖面,帮助更多滩区儿童共享发展成果。
“目前,东明县14处‘小荷学堂’已经全部开课了,实现了全县乡镇、街道全覆盖,特别是4个滩区乡镇,大学生志愿者踊跃参与、活动开展多种多样,吸纳了越来越多的滩区儿童。”共青团东明县委副书记江长波说。
趣味课堂让孩子们暑假学好玩好
兴东新村“小荷学堂”开课后,每天早上8点,10岁的许艺蕊都会兴奋地来到这里。折纸、组装飞机模型、学习太极拳……一系列活动让她感觉十分有趣。
由于父母打工,无暇照看孩子,许艺蕊和一些小伙伴以前总“在村里四处溜达”或“在家里玩手机”。随着“小荷学堂”设立和大学生志愿者的到来,他们的暑期生活有了改变。
“我们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寓教于乐,结合我们自身的专业开设一些特色课程,增强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习,在探索中获得知识。”来自安徽工业大学机械专业的大三学生李彦硕说。
李彦硕是家在兴东新村的大学生,今年是他第二次参与“小荷学堂”项目。在这里,他为留守儿童带来理想、带来知识、带来关爱,不仅收获了“参与感”,更有“获得感”。
兴东新村“小荷学堂”有五名来自不同学校和专业的大学生,他们是经过招募筛选、培训后“上岗”的。为了拓展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他们运用所学,在原有剪纸、美术、音乐等课程的基础上,又开设了围棋、象棋、乒乓球等特色课程供孩子们选择。同时,鼓励孩子参加趣味体育拓展,让他们乐在其中,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身体、培养了兴趣。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明粮画是菏泽独有的传统民间工艺画,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为了让孩子们对家乡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大学生志愿者自发学习,把粮画带到“小荷学堂”上,让孩子们感受非遗魅力。“粮画艺术在民间被不断传承和发展,把五谷杂粮从可以进食的‘营养物质’转化为挂在墙上的‘精神食粮’。在教孩子的同时,我们也有了新的认识,很有意义。”来自淄博师专的大学生杨慧娜说。
今年“小荷学堂”已招募755名志愿者
兴东新村“小荷学堂”是我市开展暑期留守儿童关爱项目、引导大学生扎根基层开展志愿服务的缩影。在基层一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他们不断强化实践引领,因地制宜开展各类实践活动,让孩子亲眼看、亲耳听、亲手做,有效提高了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水平,让“小荷学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在定陶区马集镇袁堂社区“小荷学堂”,志愿者除给孩子们开设常规的文化课程和安全教育课程外,还带领孩子们前往附近的果园,教孩子们认识桃树、核桃树、枣树、石榴树等,同时教他们学习扦插技术,拓展他们的视野。
在鲁西新区佃户屯街道庞庄社区,新区团委在“小荷学堂”原有课程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各领域资源,引入传统文化艺术体验等特色课程。竹笛、葫芦丝、古筝、书法……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实践教育为“小荷学堂”增添色彩。
“小荷学堂”区别于学校的课堂教学和社会上的各种辅导班,把提供安全守护、亲情陪伴、心理疏导、习惯养成等服务作为主要内容,围绕红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五防”安全教育等,结合实际组织开展趣味军训、演讲比赛、文艺演出、感受城市等活动,以此增加授课内容和知识覆盖面,丰富学堂课程设置,帮助孩子们开阔眼界、愉悦身心。自2018年启动以来,全市已累计建设“小荷学堂”466处,招募大学生志愿者3500余名,服务农村留守儿童2万余名。
今年,“小荷学堂”项目启动后,来自省内外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踊跃报名,目前已招募755名志愿者,分配到各个“小荷学堂”站点。随着“小荷学堂”陆续开课,为留守儿童打造的一个个“精神家园”遍地开花,一股股“青春力量”在基层绽放。
文/图 记者 陈淑娅 武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