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娱新闻

一部四川方言短剧,为何能在日常溪流里掀起“巨浪”_新闻频道

  微短剧崛起,热点却无法预判。最近一部数据惊人的爆款短剧,题材就不是“超爽复仇”“霸总爱我”,而是无比日常、细碎的“生活流”。

  四川方言短剧《家里家外》,讲了79集一家四口的“家长里短”,结果刷屏全网,上线3天红果站内观看量破10亿次。

  《家里家外》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成都。在一次洪水救灾过程中,单身父亲陈海清与单身妈妈蔡晓艳相遇、“闪婚”,各自带着孩子组成新家。

  陈海清和蔡晓艳是“耙耳朵老公”与“辣妹子妻子”组合。陈海清兼具高智识与高情商,每次绝不让妻子受一点委屈的“护妻”行为,引发网友在评论区说:“爱妻者风生水起。”

  蔡晓艳内心强大、敢爱敢恨、绝不内耗,受委屈绝不忍着。面对一开始不接纳自己的继女、对自己有偏见的小姑子,蔡晓艳都能用真心相待,以爱感化,她在家里家外都如女侠一般拼尽全力保护亲人。

  剧中,姐姐动手打了弟弟,弟弟流鼻血了,陈海清教育亲闺女“姐姐应该让着弟弟”,而蔡晓艳的反应“三观很正”,绝不护短:“大的凭什么就一定要让着小的?”教育孩子的事不能一味讲“大小”“忍让”,而要先看“对错”。

  一部完全“拉家常”的短剧,却让观众“追上头”。短剧《家里家外》每一集时长为2-3分钟,没有惊天动地的戏剧冲突,但亦有跌宕起伏的饱满节奏。这种如溪流般缓缓流动的追剧感,让我想起去年看长剧《小巷人家》的感动。好的年代生活剧,能让人如同置身时光长廊。

  有时候,《家里家外》剧集末尾还会配有孩子的旁白。“我们不是在父母缔结婚姻的那一刻就自动拥有了亲情,是在漫长岁月里日复一日的真心,让我们成为了比血缘还要牢固的亲人。”“一家人之间不叫帮,而是发自内心希望对方过得好。”

  这种看剧体验,很像我回眸儿时记忆里那些日子的感觉:一件寻常琐事就能掀起内心的“狂澜”,足够“拉满”一个孩子好多天的关注度;但也有一些当时自己不以为然的小事,时过境迁才蓦然醒悟,那其实是掀起生活巨浪的“命运之手”,改变了一家子的轨迹。

  《家里家外》火了之后,很多人上头追剧,也有很多人好奇思考:“生活流”短剧为什么能在一众强冲突剧情的短剧中脱颖而出?

  据主创透露,在《家里家外》剧本出来后,他们请了一些80后、90后“目标观众”来对剧本进行批注,当时评价内容是“不够爽,不够带劲,不够短剧”。对短剧创作者来说,这并不是很妙的评价。但是主创并没有因此改成“穿越重生”,没有改得更“爽”,而是改得更“暖”。

  “短剧不缺爽感足的,更缺感人、质朴、温暖的作品。”

  主创提到,大家当时已经做好了这部短剧播出后也许得不到大流量,只有少数人喜欢的心理准备。“我们在意的是作品中有没有爱在流动。”

  《家里家外》导演杨科南说,大家早期对短剧的印象都是“大头接大头的对话”比较多,而在此次《家里家外》的拍摄里他们刻意用了“中景镜头”。

  “因为叙事的重点是一家人关系的变化,多用带环境的镜头才能体现出他们的关系和感情的流动。”杨科南说,他以往喜欢的影视作品都有共同的特质——相信那个时空真的有一群人生活在那里,会让自己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向往,“想去找他们玩儿”。

  因此,杨科南拍《家里家外》的时候,也想在故事里呈现出这样的特质,让故事更有生活感、沉浸感,让手机前的每个你我相信真的在那个地方有一个蔡晓艳。“哪有岁月静好?都靠自己奋力争取。”另外还有一个“耳朵耙归耙,但没有人敢动我家”的陈海清。

  当前,“微短剧赋能文旅”早已成为大家对微短剧产业的新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家里家外》这部短剧在四川拍摄,选取成都、南充、眉山等作为拍摄地。剧中所有角色都用四川方言说台词,地域感浓重却依然能破圈,打动全国观众。短剧评论区里川渝观众给其他省份观众“科普”方言成了有趣的新现象。

  剧中,锅盔、麻糖、竹筒饭、蛋烘糕、芙蓉酥、天府可乐等美食轮番登场,观众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香味。

  微短剧激发我们对一个地方的兴趣,衣食住行是旅游的表象,被人心、人情、人性吸引,则是内里。

  蔡晓艳圈粉大量观众还有一个原因是:她身上自带川渝女人的松弛和自信,比如乐呵呵给女儿不及格的试卷签字,笑着说“这娃娃儿随我,咋子嘛”。另外,剧中,姑嫂互助的女性力量、街坊邻里摆龙门阵……将川渝市井生活的幽默与温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都会令观众对那一方水土心驰神往,想要靠近。

  学会爱人,学会用幽默、包容与笑声化解生活中的鸡毛蒜皮,迎接命运的考验。这样的力量和意义,才是文艺作品能给予每个观众的积极滋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ezeshi.com/wenyuxinwen/23593.html

加载中~

荷泽市窗

统计代码 |

合作联系QQ: | 10613862

Copyright © 2024 菏泽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