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云华
在全球动画电影界掀起“中国风”热潮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近日再创纪录:截至3月23日,其全球票房突破153亿元,跻身全球影史第五位。
这部现象级作品的背后,凝聚了国内138家动画制作企业的智慧与技术,其中也闪现着菏泽本土企业的身影——山东旭梦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旭梦文化”)。近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该公司创始人陈仁浩及相关负责人,揭秘这支国漫“菏泽力量”的幕后故事。
以90秒镜头回馈全球百亿项目
2022年5月,30岁的陈仁浩在业内好友的引荐下,首次与《哪吒2》制作团队接触,表示能承担其中的解算制作。当时,陈仁浩创建的动画制作公司旭梦文化刚在菏泽落地两年,但已经承接过追光动画的《新神榜:杨戬》等项目,向业界展现过公司的制作能力。
2024年初,旭梦文化参加了《哪吒2》的项目测试,试做其中一个镜头的解算制作,达到预期效果后,于2月份正式加入《哪吒2》项目制作。
“直到电影播出前,我们都不知道是《哪吒之魔童闹海》,只以为是周边衍生作品。”旭梦文化执行制片人崔同儒告诉记者,以往接的项目也是默认需要保密,但该项目制作方特地强调了保密要求,这令他一开始就感受到了制作方对项目的重视与严谨的工作态度。
“我们承担的是片中角色毛发、服饰的动态解算任务。具体来说,就是角色在动起来时,身上的毛发、布料跟随角色整体动态呈现符合物理动态的效果。比如环境中有风、有气浪的时候,布料呈现符合物理学的波动、毛发飘动,让角色看起来更加生动形象。”旭梦文化解算部负责人康忠涛介绍说,毛发、服饰的飘动在影片剧情中并不“显眼”,观众或许很少关注这部分的制作质量,大家可能会认为它自然就该那样飘动,但万一有哪处“飘得不自然”,观众立刻就会发现问题。
坐在电脑前,康忠涛打开当时的制作文件,向记者展示了解算前后的人物效果。记者发现,在人物模型构建后、解算环节之前,角色身体动起来时,衣服、毛发是以整体状态“贴”在肢体上的。而解算环节,要根据上一个制作环节给出的效果示意,综合角色动作和保密条件下的剧情环境设定,让毛发、服饰呈现符合二者共同作用下的物理效果。
尽管旭梦文化负责的解算内容最终成片仅呈现约90秒的镜头,但团队为此投入了两个月时间,反复调试布料飘动轨迹与毛发物理效果。
“因为在艺术创作时,制作方可能自己心里清楚想要呈现什么样的效果,但在表述时无法用非常精准的词去描述;或者在当前阶段他们也没想好最好的效果是什么样的,所以需要我们双方不断地去沟通、磨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而与《哪吒2》制片方反复对接、沟通的过程,则由崔同儒负责。
但由于《哪吒2》制作方要求较高,每当崔同儒把制片方的反馈意见传达给解算部门后,都能看到同事们陷入思考后“愁眉苦脸”的模样,用网友们的调侃来说就是“看上去一副‘命很苦’的样子”,有时一两秒的解算镜头要做三四天才能定稿。
康忠涛回忆当时的工作状态,有些感慨:“那两个月,我们每天一睁眼就想着要做好这些镜头的解算,凌晨两点前回家睡觉。好的是甲方回复反馈意见很及时。但有时要改十多遍,其间就会怀疑自己,原本能做好的也有可能卡住,但心里会逐渐憋着一股劲,推着自己必须做好。”对旭梦文化来说,新的“难点”在于新软件、新技术的应用。记者采访了解到,一般解算完成后交给制作方的文件为“abc”(或称“缓存”),但《哪吒2》制作方需要旭梦文化做到下一步渲染。
“制作方懂这些应用,教我们可以使用阿诺德渲染,是我们使用的Maya内置的渲染器。一般是后期特效渲染环节才会用到。我们摸索学习了一两天,不太难,因为不涉及解算制作,只在最后输出时使用。”康忠涛说,项目越难做,技术提升得越快,在反复打磨细节的过程里,激发了大家的学习潜力,也提升了大家的抗压能力,以后制作其他项目时就能更游刃有余。
2024年5月,在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旭梦文化将解算成品整体打包交给《哪吒2》制作方,解算部门所有人感觉卸下了心里的重担,大家笑着回忆说:“那一刻只想吃点儿好的,好好休息。”
此前,《哪吒2》视效总监石超群曾发文表示:“凝聚了全国众多优秀的动画公司,(是)真正意义上动画界的‘万鳞甲’。”
“万鳞甲”最早出现在《哪吒1》中,是龙族的每条龙用身上最坚硬的一片龙鳞汇聚在一起而制成的铠甲,穿于承担“全族希望”的敖丙身上,助其实现“龙族复兴”的大业。“万鳞甲”所代表的是龙族的团结、期望与精神。5年时间过去,中国动画界的“万鳞甲”愈发坚固,中国动画制作企业的制作技术更加精进。这其中的一片“龙鳞”来自于菏泽本土动画制作企业,更令菏泽人与有荣焉。
以个人梦想叩问家乡行业匠心
那么,旭梦文化这样一个动画制作企业是如何落户菏泽的?又为何能参与到《哪吒2》的制作中?
陈仁浩告诉记者,作为一个从小就喜欢看《哪吒闹海》《葫芦娃》《哪吒传奇》等动画片的“90后”,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时代,逐渐对“动画如何被制作出来”产生了好奇心。
虽然大学时主修电子商务专业,但在校招中一次偶然的机会,再次点燃了陈仁浩对动画制作的热情。在西安一个动画培训机构学习、实习后,2015年夏天,陈仁浩去了厦门一家动画制作公司,真正开始参与动画制作。
厦门的动画制作公司主要承接国外的动画电影制作,比如《乐高大电影》《魔象传说》。后来,陈仁浩又去往杭州和青岛,参与众多动画番剧的制作,积累了丰富的制作经验。
由于家庭原因返回菏泽后,陈仁浩却面临转行。“心里很难受,但没办法,当时菏泽几乎没有专门做动画项目的公司。”转行后的陈仁浩发现,在家乡,即便是影视制作公司,做的也大多是广告视频,这令他对继续参与动画制作的渴望日渐强烈。
2020年底,陈仁浩在家人的支持下决定创业,自己接动画项目。2022年,依托菏泽市的返乡创业政策,旭梦文化进驻菏泽新世纪科技城,享受“3免4提供”的惠企待遇。
但招募人员时,陈仁浩再次感受到,菏泽从事这一行业的人非常少,人才储备不足。好不容易招来员工、他亲自认真培训时,发现大家的工作态度懒散;从外地聘请了有经验的人员后,本地员工却跟不上对方的工作节奏;而花大量精力培训的新人,大多又带着技术远赴一二线城市。
承接动画制作项目时,公司还经历过资金延期到账、项目突然被平台“砍掉”等一系列困难。“大概2023年前后,资金困难,就硬撑着。当时我想,整个行业都在经历最困难的阶段,这也是一个行业‘洗牌’的过程,有实力的公司能活下去,比较糊弄的公司自然会被淘汰。到时候我们这些认真对待项目的公司或许会更顺利些,接到的项目会更稳定。”陈仁浩说。
尽管困难重重,他还是努力组建着人才队伍,参与了《新神榜:杨戬》等动画电影,《斗罗大陆》《斗破苍穹》等动画番剧,《熊出没》《海底小纵队》等卡通片以及《阴阳师》等游戏宣传片共计百余个项目制作。
“这几年我在考虑以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和留住人才。更希望以后能多方合力,让咱菏泽的年轻人能学到、愿意学动画制作,让从业者及其家庭看到在菏泽就有就业机会和前景。”陈仁浩说,目前公司有10余名员工,多来自于菏泽本地及周边城市,年龄构成从21岁到28岁。“动画制作的从业人员普遍年轻,技术和艺术创作都需要精力和体力,30岁以上基本都进入了管理层。”陈仁浩说,《哪吒2》的爆火让动画制作行业有了更高的曝光度,或许会影响一些年轻人的专业及职业选择;更广泛年龄段的人群了解这个行业后,或许就不会再认为热衷于动画制作的年轻人在“不学无术”。
“这都是《哪吒2》这类爆款动画作品给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也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有利于咱们坚定文化自信。”陈仁浩说,动漫创作是将传统文化和潮流文化结合的艺术,国家也一直在努力扶持国产动漫产业,这令他有了更多思考。
“我一直有个想法,把菏泽的伏羲、尧舜、水浒、牡丹等文化元素以及范蠡等历史名人,做成原创的动画片,吸引中小学生通过这些动画番剧了解菏泽的历史文化。下一步我们也计划参与数字展馆项目,比如非遗数字化、博物馆的文物三维化,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文化底蕴。”聊起未来的计划,陈仁浩满怀信心。
“我们本身就具备原创模型的能力,可以根据不同风格、不同项目要求开发各类原创作品。比如前段时间做了很多文物还原模型,最近在做人物角色讲解员模型。”旭梦文化模型部负责人许和绰介绍说。
模型、绑定、动作、解算、渲染……如今,旭梦文化正积极将技术优势转向原创内容开发。公司名中的“旭梦”一词,已不仅是个人梦想的延续,更寄托着菏泽动漫从业者以动漫的年轻化表达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野心”。
同时,旭梦文化的发展印证着菏泽科技载体的孵化能力。作为园区326家入驻企业之一,其发展带动了菏泽动漫产业链的完善,目前科技城已形成“总部经济+创新创业+科技孵化”的生态闭环,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超2000个。
从返乡青年的孤勇追梦,到为国际大片提供技术支持;从政策扶持下的初创团队,到成长为地方产业升级的潜力企业,旭梦文化的故事,逐渐成为菏泽市“归雁兴菏”战略的生动注脚。在国漫浪潮与科技赋能的交汇点上,生活在鲁西南的新一辈菏泽人,正以创新之笔书写属于自己的“神话新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ezeshi.com/shehuixinwen/22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