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法治的支撑,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去年以来,我市全面加强党对法治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高标准,在全面依法治市、强化法治保障能力、增强公共法律服务等方面加压奋进,法治菏泽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立法工作质效有新提升。我市出台《菏泽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菏泽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修正《菏泽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增强了立法科学性、精准性、实效性。精准选择立法项目,完善立法规划调研项目适时进入年度立法计划预备项目,用好“滚动式”推进机制,健全立法预调研项目清单销号制,2024年审议项目2个,调研预备项目7个。成功举办第三届淮海经济区立法协作联席会议,共同签署《淮海经济区十市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资源共享协议》。
法治政府建设水平有新突破。我市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健全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建立“1+1+N”专班机制,完成流程梳理工作,申请材料压减60%以上。成立服务专班,开展“项目管家在身边”帮办服务活动,启动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职能作用,实现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全覆盖。开展“执法·三亮行”阳光透明执法监督试点工作。开展全市规范行政执法百日行动,持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四源四进”工作,县乡两级全部建立“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1万件。积极推行司法协理员制度,新增司法协理员155人。坚持调解前置,依法分类处理,通过司法、仲裁、行政履职等法定途径化解信访案件676件,复查复核199件。严格落实首接首办责任制,全市初信初访一次性化解率达到96.21%。
公正司法质效和公信力有新发展。我市持续推动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围绕16项具体工作任务开展全市政法机关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提升年活动。创建山东省首个市级层面全领域、多层次、常态化府院联动机制,建立行政检察监督与行政执法监督有效衔接“府检联动”工作机制。开展审判质效提升年活动,全面落实院庭长阅核机制。持续强化重点攻坚,开展“亮剑花乡 护航金融”等执行活动,全市法院共执结涉企业案件16788件,执行到位总金额21.5亿元。检察机关开展“检察护企”、涉企刑事“挂案”专项清理行动。公安机关深入推进“铁拳”“鲁剑”“昆仑”等专项行动,累计侦办经济犯罪案件440起,侦办知识产权领域案件34起,避免经济损失6.7亿元。司法行政部门开展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法规规章政策清理工作,共梳理涉企法规规章政策76件。
法治社会建设有新特点。我市建设菏泽市法治文化公园等市区法治文化阵地3处,填补了市本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空白。积极打造法治文化示范点,全市16个场所、单位被评为全省法治文化示范基地和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强化法治文艺作品供给,创作法治文艺节目《阳光校园》,积极参加“法润齐鲁创作扶持计划”优秀作品评选。设立10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站,编制49项涉企公证事项证明材料清单,开展“远程视频”公证服务,打造“司法+公证”赔偿保证金提存、车位使用权备案等新模式公证服务。持续深化“法援惠民生”品牌,为残疾人、老年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提供法律援助17560件次,避免或挽回直接经济损失8515万余元。
涉外法治建设有新成效。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支持涉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促进菏泽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高质量涉外法治保障。设立审理涉外商事案件专门合议庭,组建跨境税收服务联盟,优化沟通联系机制加强信息共享,持续推进RCEP等自贸政策推广应用,办理各类商事认证169份。积极探索支持法律服务机构与涉外企业共建境外法律服务机构,推动知识产权海关保护与“智关强国”行动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涉外公证“一站式”服务,开展“‘菏’你同在”专项护航行动,对全市18户重点“走出去”企业开展走访,提供个性化定制法律服务。在全省保税物流中心中首次实施原综保区“整报分送”“一票多车”等监管政策,首创“对外劳务+直播”模式,案例经验在全省行业内推广。 记者 胡德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ezeshi.com/shehuixinwen/23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