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陪嫁牡丹绽芬芳四代守护续华章

中国荷泽网 社会新闻 2025-04-17 09:54 牡丹 陪嫁 菏泽  
李建生、李进华夫妇(中)在家人陪伴下欣赏“陪嫁牡丹”。▲▼这些“陪嫁牡丹”已成为两位老人的精神寄托。

菏泽春深,100多棵“陪嫁牡丹”带来满院芬芳。近日,在菏泽城区一处居民小院内,一棵棵牡丹花开正艳,层层叠叠的花朵把原本普通的小院变成了“网红打卡地”。80多年来,李建生、李进华这对百岁老人精心呵护,子孙四代接力传承,将这些“陪嫁牡丹”视为传家宝。

小院劲飘牡丹香

粉的像霞、白的如雪、红的似火……4月11日,菏泽城区一处居民小院内,一棵棵牡丹花开正艳,吸引了众多赏花客和媒体记者。这些牡丹背后有着一段独特的故事,它们是李建生、李进华这对百岁老人80多年前结婚时的“嫁妆”。

看着满院牡丹依次绽放、繁花似锦,两位老人喜笑颜开。“乌龙捧盛、昆山夜光、乌龙卧墨池、赵粉、岛锦、白玉都在开放,你瞧,有红色的、粉色的、白色的……多漂亮啊!”75岁的李洪岭对记者说道,“我小时候,母亲常问我:‘咱一院子的牡丹,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我便询问这些牡丹的来历,母亲每次都一脸骄傲地告诉我,这是她的嫁妆。”李洪岭是李建生、李进华的大儿子。

李进华老人出身于牡丹世家。“母亲家世代种植牡丹。当年我姥姥出嫁时,她父亲陪嫁了许多牡丹。我母亲结婚时,我姥爷从姥姥陪嫁的牡丹里,嫁接了一部分新苗。这些牡丹起初栽种在我家的自留地里,1969年移栽到现在这个院子里。每年开花时节,满院芬芳。”李洪岭介绍。

“我们家世代栽种牡丹,老人‘下广’催花赚了不少钱。为防被盗,老人把真元宝埋在地下,假元宝放在柜子里。”说起这些牡丹的来历,101岁的李进华老人愉快地回忆起娘家的“牡丹经”。98岁的李建生看着老伴回忆往事,脸上露出笑容。

当年新媳妇带来的几棵牡丹苗,在祖孙四代人的悉心照料下,通过嫁接、增殖,不断繁衍,目前总数已达100多棵。

百棵牡丹成为老人精神寄托

从爷爷辈修枝拿芽,到重孙子在牡丹丛中奔跑,四代人接力守护这些“活古董”。李进华老人常说:“这些花儿就像咱家的孩子,得一代代传着养。”如今满院绽放的牡丹,不仅散发着花香,更饱含着四代人的光阴故事。

“两位老人每天侍弄花、散步、聊天,这些牡丹已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李洪岭对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说,“随着城市拆迁,大家都上楼了,我们也想把他们接到楼上居住,方便照料。然而,两位老人舍不得精心培育的牡丹,只想留在院子里与牡丹相伴。也有人出高价收购这些牡丹,但母亲说守了一辈子的牡丹,说什么都不会卖。”

“几十年了,在母亲的指导下,我也从牡丹管理的‘门外汉’变成半个牡丹专家。从最初看他们修剪牡丹,到后来在母亲指导下亲自侍弄牡丹。”李洪岭说,“母亲把这些牡丹当作孩子照料,修剪牡丹时小心翼翼。我照顾牡丹只要稍有疏忽,比如把枝条弄折了,母亲就会心疼地训斥我,然后亲自接手。”

“起初,我跟着母亲学习一些简单的牡丹知识,后来联系了一些牡丹专家,从培育、施肥、浇水等方面开始深入学习。”李洪岭说。为给牡丹增加养分,李洪岭买来黄豆,煮熟、发酵、晾晒后,作为肥料撒到牡丹田里。

在李进华的影响下,不仅儿子李洪岭喜爱牡丹,她的孙女李莹也对牡丹格外钟情。“小时候,女儿就缠着她奶奶讲牡丹的故事,花开的时候总嚷着要去看牡丹、吃牡丹。现在,她会和我一起照顾这些牡丹。等我以后照顾不动了,就由女儿继续守护满院的牡丹。” 李洪岭告诉记者。

香飘三百多年的“陪嫁牡丹”

春风轻柔,李建生、李进华这对百岁老人在儿子、儿媳的陪伴下,携手漫步于牡丹花丛,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与此同时,一棵远在内蒙古赤峰市、株龄三百多年的“陪嫁牡丹”也在抽枝展叶。

“明清交替之际,战火致使老百姓流离失所,曹州地区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到了康熙时期,经过二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曹州牡丹得以全面复苏。”菏泽籍文史学者荣宏君说。当时,曹州牡丹南下广东,北上京城,在全国多地留下生长的痕迹,比如那棵香飘三百年的 “陪嫁牡丹”。

荣宏君介绍,顺治十五年(1658年)七月,顺治皇帝为巩固北部边疆,将皇室固山格格下嫁给蒙古喀喇沁部乌梁海氏的额琳臣为妻。顺治皇帝除赏赐大批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外,还特意把御花园中的一棵名贵牡丹赐予固山格格。就这样,这株牡丹从北京来到塞北的严寒之地,落地生根,开花结籽。在随后的岁月里,额琳臣和固山格格的后人乌氏家族一直将“陪嫁牡丹”视为传家宝,即便后来家道中落,乌氏家人依旧把养护“陪嫁牡丹”当作家族的重要使命。

在乌氏十几代人的精心呵护下,“陪嫁牡丹”历经了三百六十多年的风雨沧桑。直至今日,这棵生长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的“陪嫁牡丹”依然枝繁叶茂,花香四溢。

由于年代久远,乌氏后人对这棵“陪嫁牡丹”的记忆已十分模糊。为弄清楚这棵牡丹的品种和来历,1998年5月,赤峰市专门委托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对“陪嫁牡丹”进行鉴定。经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王莲英、袁涛和菏泽牡丹专家赵弟轩确认,并出具证书,认定宁城“陪嫁牡丹”属于大胡红品种,是我国传统牡丹的优良品种之一,该品种源自牡丹产地菏泽。

2018年7月,菏泽牡丹专家赵孝庆受邀前往赤峰考察,再次对“陪嫁牡丹”进行鉴定。赵孝庆确认这棵古老的牡丹属于胡红系列中的“宝楼台”品种,俗称“大胡红”。

“‘陪嫁牡丹’从菏泽进献到北京,再移栽至内蒙古的赤峰,至今算来至少已有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它见证了清王朝的兴衰,其间也为巩固边疆、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作出了贡献,所以说这棵‘陪嫁牡丹’已超越了生物学意义,成为我国历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见证者。”荣宏君说。

从祖孙四代接力传承,到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菏泽的“陪嫁牡丹”背后有着诸多故事,令人回味悠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ezeshi.com/shehuixinwen/24315.html

加载中~

荷泽市窗

统计代码 |

合作联系QQ: | 10613862

Copyright © 2024 菏泽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