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黄河天上来 牡丹为你开

中国荷泽网 社会新闻 2025-04-16 18:36 牡丹 黄河 菏泽  

论坛会场

论坛现场

记者 武霈 整理

编者按:

黄河润国色,美美共天香。在菏泽牡丹与黄河有着最美好的相遇,共同演绎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与瑰丽。在牡丹次第吐芳的美好时节,2025菏泽牡丹国际传播论坛暨“共同讲好黄河故事”研讨会在菏泽会盟台会议中心成功举办。论坛以“黄河天上来 牡丹为你开”为主题,以河为脉、以花为媒,通过深化黄河文化、牡丹文化交流互鉴,让世界了解黄河文化,爱上中国牡丹。

期间,来自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者、文化学者、园艺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牡丹文化的国际传播路径,挖掘一朵花的文明对话价值。与会嘉宾发言精彩纷呈、内涵丰富,本报推出专版刊发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牡丹映沧海 文明共潮生

马尔代夫驻华大使 法泽尔·纳吉布

牡丹象征着富贵与繁荣,其承载的文化内涵,既是中华文明的精粹凝练,也与马尔代夫“碧海银沙”孕育的海洋文明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都印证着文化认同,根植于自然禀赋的深刻哲理。

当姹紫嫣红的牡丹在黄河文明滋养下绽放时,我们不仅见证着花卉的雍容华贵,更触摸到文明交融的深层脉动。

作为印度洋上的明珠,马尔代夫虽无牡丹花海,却与中国共享着对自然之美的赤诚热爱。黄河奔涌塑造中原文明的壮阔,正如环抱岛国的海洋定义着我们的生存智慧。这种“河海相映”的文明图景昭示:真正的文化认同既能深扎本土沃土,更能超越地理界限,在文明互鉴中孕育新机。

令人欣喜的是,中马两国正通过旅游业架设新时代的文明桥梁。2024年超过25万人次中国游客到访马尔代夫,不仅印证着“度假天堂”的魅力,更编织着民心相通的纽带。随着马尔代夫航空直航中国的“空中丝路”贯通,我们期待更多朋友亲临,让白沙碧浪见证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

牡丹的绽放时刻提醒我们:文明的真谛在于守护传统与拥抱创新的辩证统一。正如我们既要呵护牡丹的千年花魂,也需要创新其文化表达;既要延续马尔代夫世代相传的海洋智慧,更要赋予其时代内涵。

本届论坛犹如一座文明立交桥,让不同文化在此交汇激荡。当我们共赏牡丹时,实质是在进行一场关于美学的哲学对话——美不应是文明冲突的导火索,而应成为增进理解的密码。期待未来通过更多思想碰撞,让中马文化纽带如珊瑚礁般历久弥新,为人类文明谱系增添绚丽篇章。

文明长河映国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 夏泽翰

值此牡丹倾城之际,能在“中国牡丹之都”菏泽,与诸位共叙黄河文明与牡丹文化的当代使命,深感使命非凡。本次论坛主题“黄河天上来 牡丹为你开”,恰似文明长卷的双重注脚——黄河承载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牡丹绽放着华夏美学生生不息的精神图腾。

作为横跨五千年的文明脐带,黄河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流动的文化基因库。其裹挟的黄土塑造了农耕文明的肌理,孕育的治水智慧淬炼出东方哲学的精髓。而牡丹历经唐宋气象的浸润,已升华为超越植物属性的文化符号,其雍容气度与黄河的雄浑气魄,共同构筑起中华文明刚柔并济的美学范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始终将此类文化遗产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密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实施二十年来,我们见证着从敦煌壁画到泉州宋元的保护实践——正如当下对黄河文化生态保护区、牡丹非遗工艺的守护,本质上都是在解码文明延续的底层逻辑:真正活态传承,既要存续传统技艺的“形”,更要激活文化基因的“魂”。

菏泽的实践给予世界重要启示:当牡丹栽培技艺转化为生态农业创新,当黄河滩区治理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传统文脉便在现代语境中迸发新生。这种“新旧共生”模式,正是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创造性转化”典范。数据显示,黄河流域生态廊道建设带动沿线非遗项目活化率达67%,牡丹深加工产业链惠及10万余农户——文化遗产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面向未来,我们倡议构建三维行动框架。立体传播:运用数字技术打造“云上牡丹园”“VR黄河巡礼”,让文化遗产突破时空藩篱;代际传承:通过青年文化使者计划、非遗进校园工程,培育跨文化对话的“种子选手”;价值再生:开发文化IP衍生体系,使牡丹纹样走进时尚设计,让黄河故事融入影视动漫。

此刻,牡丹的每一次绽放都在重述文明的真谛:美不应囿于博物馆的展柜,而应流淌在当代生活的血脉中。让我们携手将黄河的涛声谱成交响,让牡丹的芳华化作信使,共同绘制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新画卷。

牡丹芍药与华夏文明探源

中央文史馆馆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葛剑雄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证实,3800年前,中华文明核心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形成,并由此向四方辐射影响力。自夏商周起,先民聚居中原,被称为“夏人”,而后“华夏”之名应运而生。“华”本义为花,“华夏”恰似以花之绚烂赞颂夏人,寓意着美丽与繁荣。

关于“华”所指之花,虽尚无确凿证据,但经研究推测,其极有可能是牡丹的前身——芍药。这一推测基于多方面依据:如隋唐时期关于牡丹最早的文字记载,洛阳古称“郏鄏”,自西周初年起便被称作“天下之中”,有“东都”之称,洛阳凭借政治核心地位与交通优势,成为当时的文明枢纽。在这“天下之中”盛开的芍药,以其硕大花型、绚丽色彩与雍容气质,恰能形容夏人的高尚与伟大。

此外,在姬周至西汉初年,还有另一处“天下之中”——菏泽(古称陶)。《史记》明确记载“陶为天下之中”,史念海先生研究指出,菏泽地处济水、菏水等水系交汇之处,是东原地区的交通枢纽,加之周边农业发达、经济繁荣,故而获此美誉。不仅如此,范蠡归隐后定居菏泽,在此三次经商致富,足见此地的独特地位与经济活力。由此推断,菏泽当地所产之花,同样具备赞颂夏人的特质。

将“华夏”之“华”与牡丹前身芍药相联系,不仅能提升牡丹在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历史中的地位,更为讲好黄河故事、牡丹故事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一文化溯源,串联起历史、地理与人文脉络,让我们得以从花卉视角,窥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魅力与底蕴。

牡丹为媒,共绘中保友谊新篇

保加利亚索非亚市公园和城市花园局局长 米莱娜·拉多斯拉沃娃·瓦塞娃

衷心感谢菏泽的盛情相邀与细心接待,菏泽作为牡丹之都的秀丽风光,以及此次论坛的精心组织,都令人印象深刻。

去年十月,菏泽市捐赠的牡丹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落地生根。这座为庆祝中保建交75周年而建的中国牡丹园,不仅是两国友好情谊的见证,更承载着我们对菏泽与索非亚、中国与保加利亚深化合作的殷切期望。培育花园需要付出心血,我们也期待这座牡丹园能成为多方合作的典范。

在此,我谨代表索非亚市民,特别感谢菏泽市捐赠的280株精品牡丹。这些牡丹涵盖6大品种,堪称东方佳丽。它们在索非亚南方公园这片以“敬畏自然”为核心理念的城市绿肺中,依照中国专家的指导精心栽种。牡丹园选址于此别具深意:游人在花丛中眺望维托沙山时,既能领略大自然的壮美,也能感悟文明互鉴的深刻内涵。

人类同处一片蓝天,共居地球家园。正如植物在不同环境中展现出千姿百态,文明也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绚丽光彩。南方公园中国牡丹园镌刻的“美因分享而愈显璀璨,文明因互鉴而更臻丰盈”,正是我们的共同理念。这座由280株牡丹构成的友谊长廊,时刻提醒着我们:文明对话,始于对自然之美的共同守护,成于对文化差异的相互尊重。

让我们以牡丹为约,愿中保友谊如牡丹根系深扎沃土,似层层花瓣生生不息,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以牡丹为媒,融合中华文化传播与城市国际影响力

北京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 王维佳

牡丹是中华文明千年符号与当代中国立体叙事载体。其承载“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文化基因,历经千年诗词书画浸润。如今,菏泽通过260余种牡丹产品,将文化符号融入全球产业链,年产值超108亿元,带动60万人就业,生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城市国际传播需秉持“软硬交融”思维。菏泽经验彰显三重突破:科技赋能打造沉浸式体验,以VR、人工智能重现牡丹魅力;产业联动构建文化共同体,借海外牡丹园、文化站等成为“一带一路”民心纽带;故事重构寻找情感共鸣,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距观察,以牡丹茶话会等场景增强文化可触性。

以牡丹为媒介构建“城市文化IP生态圈”,可从三方面推进:内容共创,联合国际汉学家等开发多语种IP矩阵,展现牡丹品种与当代发展故事;平台共享,借鉴优秀案例发起国际社交媒体挑战赛,实现全球文化对话;价值共生,设立跨国研究基金,支持青年学者解码牡丹文化符号,让学术助力文化传播。

牡丹绽放非独奏。期待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让世界从牡丹中读懂中国美学密码,让菏泽牡丹携城市诚意智慧,融入全球文明对话。

牡丹为钥启文明 中医作舟济天下

全国政协海外代表 薄秀花

中医药与牡丹同为中华文明的“双生花”:汉代武威医简已载牡丹化瘀之效,《本草纲目》更详述其凉血祛瘀的药用智慧。今日“六味地黄丸”中的丹皮成分,仍在塞尔维亚千家万户延续着千年药香。而菏泽以全球最大牡丹产业基地之姿,将“一朵花”裂变为涵盖药用提取、健康食品、生物制剂等26类精深加工产品,恰是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完美交响。

围绕中医药与牡丹,有三大实践启示值得关注。文明解码:2019年塞尔维亚议会通过中医合法化法案,针灸与中成药进入欧洲医保体系,印证“以医传文”的穿透力;产业赋能:尧舜牡丹集团实现牡丹籽油年产能2万吨,α-亚麻酸提纯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彰显“一朵花撬动百亿链”的产业魔法;跨界融合:开发牡丹精油舒缓喷雾、丹皮素抗衰面膜等医学护肤品,使文化符号转化为高附加值商品,构建“药用+康养+美妆”立体矩阵。

面向未来,我们当以“三链共振”深化发展。文化链:创建牡丹中医药文化国际研学基地,开发沉浸式数字中医药博物馆;创新链:联合科研机构攻关牡丹活性成分靶向提取技术,制定国际认证标准;价值链:培育菏泽“牡丹中医药”地理标志品牌,通过中欧班列构建牡丹中药材跨境贸易通道。

与牡丹同行:三十载科研路,一生的深情与期许

中国农业科学院牡丹研究中心主任 张秀新

非常荣幸能在这个重要时刻,与大家分享我与牡丹相伴的30年科研历程。

30年前,我跟随老师踏入牡丹研究领域。老师曾告诉我,牡丹不仅是中国极具代表性的花卉,更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在英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中国牡丹在当地绽放,育种者们通过不懈努力,培育出丰富多样的国际牡丹品种。这不仅让牡丹之美遍布全球,更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缔结国际友谊的重要纽带。

作为牡丹科技工作者,每当我前往牡丹主产区,总会听到合作者们感谢我培育出众多牡丹新品种。但在这里,我更想说的是:我要感谢牡丹。过去30年,我与牡丹朝夕相处的时间甚至超过了陪伴至亲的时光。与其说是我培育牡丹,不如说是牡丹滋养了我的人生,成就了今天的我。牡丹赋予我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我决心为其科研事业奉献终生。

牡丹拥有双重重要身份。其一,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希望以菏泽牡丹产业为核心,打造乡村振兴的中国典范,让牡丹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其二,牡丹是当之无愧的友谊之花,期待未来有更多牡丹在世界各地绚丽绽放,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象征,让全世界都能为牡丹之美而骄傲,让牡丹继续传递和平、友谊与美好。

探寻牡丹文化传承与发展之路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舒庆艳

牡丹作为中国特有的花卉,以雍容华贵之姿在中华文明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不仅是美的象征,更蕴含“和合共生”的哲学智慧。以科学思维与创新理念,可深入探索牡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从文化基因看,牡丹之名源于黄河流域,“牡”象征雄健,“丹”寓意赤诚,恰似其扎根黄土、绚烂绽放的写照。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记载,揭示了牡丹名字的历史渊源与古人对生命、自然的理解。在国际上,“TREE PEONY”也赋予其独特标识。

牡丹兼具观赏与药用价值。牡丹皮含多种活性成分,是中医经典方剂的关键药材;黄河故道地区“春食花、夏采叶”的利用方式,展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

现代科研不断取得突破。洪德元院士团队经十余年考察,证实牡丹9个野生种均原产中国,5个核心物种分布于黄河流域,确立我国在牡丹研究领域的主导地位。受其精神感召,科研团队围绕牡丹全产业链开展研究,在油料牡丹综合利用方面成果领先。

科技正引领牡丹产业新发展,使其从药用、观赏拓展至多领域,实现产业深度融合。未来,将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文化传播三方面发力:搭建完整科研链条,促进多学科融合;推动产业向生态农业、健康产业延伸;打造国际文化品牌,通过交流合作,让世界领略中国牡丹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黄河文化与菏泽牡丹文化共生共荣

北京城市学院教授 荣宏君

黄河文化与菏泽牡丹文化是黄河流域与菏泽市的重要文化符号,二者以黄河为纽带,在历史、地理与生态层面紧密相连。

黄河塑造了菏泽的地理环境。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泛滥,给菏泽带来深重灾难,仅明清时期,菏泽境内就发生数十次大水灾。但黄河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了疏松、富含矿物质的冲积平原,为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牡丹生长提供了绝佳土壤,助力菏泽成为“中国牡丹之都”。

菏泽牡丹栽培历史悠久,与黄河农耕文明同步兴盛。明清时期,菏泽牡丹种植达到鼎盛,先后诞生《曹南牡丹谱》《曹州牡丹谱》《桑篱园牡丹谱》《铁梨寨牡丹谱》四部牡丹谱录,记载众多珍贵品种与栽培技术,成为中国牡丹史重要文献。面对黄河水患,菏泽花农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采用“台田”种植等方法,在一次次灾难后让牡丹重焕生机。即便在民国动荡、花园口决堤的打击下,仍为中原牡丹保种保源作出重大贡献。

黄河文化的坚韧、包容与牡丹文化象征的富贵、吉祥,共同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黄河文化为菏泽牡丹文化奠定生态与历史根基,牡丹文化则以艺术与经济价值反哺黄河文化。二者相辅相成,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智慧,在新时代成为讲好“黄河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

小语种赋能黄河与牡丹文化国际传播

北京外国语大学阿塞拜疆语教研室主任 阿格申·阿利耶夫

在全球化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下,黄河与牡丹文化的国际传播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这两种文化的国际传播不能仅依赖英语等通用语,小语种翻译的深度参与尤为关键。小语种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关键区域,其传播效果直接影响文化外交的广度与深度。

然而,黄河文化中的治水智慧、哲学概念,牡丹文化里的审美意象与象征体系,在跨语言转换时存在语义空缺与文化折扣问题。加之小语种译者资源匮乏、参考语料不足,进一步加剧了传播难度。为此,需采取兼顾学术性与实践性的应对策略:建立多语种平行术语库,联合对象国汉学家开展合作翻译;重点培养“中文+小语种+文化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在翻译方法论上,灵活运用音译补偿、文化意象置换等技巧,并借助AI辅助确保基础准确性。

推动黄河与牡丹文化的国际传播,需充分发挥翻译的桥梁作用。首先,系统编纂多语种术语词典,为跨文化传播筑牢根基;其次,着力突破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瓶颈,探寻既能保留文化内核,又符合目标语表达习惯的转译方式;最重要的是,培养精通外语、熟悉文化背景的复合型翻译人才,以生动讲述黄河与牡丹的文化故事。通过构建“术语规范—精准翻译—专业人才”的完整传播链条,让黄河文明的厚重底蕴与牡丹文化的独特魅力走向世界,实现从文化认知到价值共鸣的跨越升级。

以牡丹为媒,架起中外文化交流桥梁

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外籍专家 安泽

牡丹是一种超越国界的“美的语言”。18世纪末,一株来自菏泽的牡丹远渡重洋,落户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引发了欧洲的“东方花热”,成为跨文化对话的见证。从英国到法国、德国、意大利,牡丹迅速成为欧洲贵族花园里象征东方优雅的珍品。

牡丹不仅拥有自然之美,更激发了全球艺术创造力。在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曾进入“牡丹阶段”,创作了《牡丹瓶》《牡丹花园》等作品。在国际时尚界,众多奢侈品牌以牡丹为灵感,推出香水、丝巾、包包等产品,使其成为连接东西方审美的时尚符号。

真正的文化交流,不仅要寻找“共性”,更要传递深层文化内涵。菏泽牡丹离不开黄河的滋养,正如尼罗河孕育埃及莲花,黄河赋予了牡丹独特的色泽与药用价值。这种“母亲河孕育文明”的叙事,与全球对“河流与文明”的认知相呼应。

未来,我们可以着力打造“黄河-牡丹”文化IP,推动牡丹艺术与时尚的跨国合作,鼓励更多国际设计师、艺术家以牡丹为灵感进行创作。同时,深入挖掘牡丹的精神象征,让世界不仅看到牡丹的外在之美,更能读懂其背后蕴含的中国思想与文化。让牡丹真正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文化使者”,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坚实桥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ezeshi.com/shehuixinwen/24445.html

加载中~

荷泽市窗

统计代码 |

合作联系QQ: | 10613862

Copyright © 2024 菏泽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