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武霈
四月的菏泽,牡丹绽放似海,花香弥漫街巷。这座享有“中国牡丹之都”美誉的城市,正以花为媒介、以文化为核心,将千年牡丹底蕴转化为文旅融合的强大动力。
近日,一首名为《天下牡丹》的歌曲在各大新媒体平台火热传播,向全国游客与网友发出了一张别具一格的“音乐请柬”。该歌曲词曲大气磅礴、内涵丰富,生动描绘了花开时节菏泽的秀丽景色,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经发布便收获众多网友点赞。
据了解,《天下牡丹》的创作者李江涛,是一位扎根菏泽近30年的“菏泽女婿”。凭借对音乐的执着热爱和对菏泽的深厚情感,他创作出一系列广受欢迎的城市歌曲,让菏泽的声音传遍大江南北。
“说起创作《天下牡丹》,还得从我的上一首《菏泽菏泽》说起,这两首歌属于姊妹篇。”昨日,李江涛向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介绍道,“城市歌曲是文旅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介城市最为直观的方式。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菏泽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充满活力的城市面貌,我开始着手创作《菏泽菏泽》。”
为精准展现菏泽形象,李江涛查阅了大量资料,并深入各县区实地考察、采风。
在歌词创作方面,他多次修改稿件、反复斟酌,力求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菏泽的文化特色。《菏泽菏泽》全文虽不足200字,却涵盖了全市各县区的文化特色。从“雷泽泛舟撒渔网,庄周蝴蝶共梦生”的历史典故,到“牡丹之都牡丹城,中国牡丹之都欢迎你”的热情邀请;从“书画之乡武术之乡,天下第一龙牌坊”的文化标识,到“南拳北腿功夫好,柳琴大弦枣木梆”的民间艺术,无一不让人深切感受到菏泽的独特魅力。
在旋律创作上,李江涛一向擅长恢弘大气、情感浓烈的歌唱风格。
这首《菏泽菏泽》不仅有大篇幅对厚重历史感的渲染,在曲调风格上还充分兼顾鲁西南特色,运用了大量菏泽元素,融入传统唢呐等多种鲁西南鼓吹乐器。歌曲节奏起伏跌宕、抑扬顿挫,旋律优美动听且激昂高亢,振奋人心,“鲁”味十足,令人耳目一新、倍感亲切。
歌曲发布后,迅速在网络走红,很快便引发家乡人刷屏,不少在外的游子也产生了强烈共鸣,纷纷点赞。其播放量达到30多万。每逢牡丹时节,该歌曲都被网友再次传唱、转发,全网播放量现已超千万。
如果说《菏泽菏泽》是对菏泽这座城市的全面赞美,那么《天下牡丹》则是对菏泽牡丹文化的深度挖掘。
2024年,心系家乡的李江涛创作了城市歌曲《天下牡丹》。“国色天香花中之王,侠骨柔情奉献为上”,歌曲开篇便将牡丹的高贵品质和王者风范展现得淋漓尽致。整首歌曲调悠扬,易于传唱,在平台发布后,立刻吸引了众多网友点赞。
在《天下牡丹》的创作过程中,李江涛同样投入大量精力。他深入研究牡丹文化,从牡丹的生长习性、观赏价值,到牡丹所蕴含的精神内涵,都进行了细致梳理与提炼。在歌词中,他用“舍命不舍花,人间披彩装”等语句,表达了牡丹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也象征着菏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歌曲不仅赞颂了牡丹的雍容华贵,更将其与城市精神紧密相连,传递出“一朵花繁荣一座城”的共生理念。
在音乐风格上,《天下牡丹》延续了《菏泽菏泽》大气磅礴的风格,同时融入更多抒情元素,使整首歌既有对牡丹的赞美之情,又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意。旋律中,传统乐器与现代音乐元素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既古典又时尚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牡丹花海,感受着牡丹的娇艳与芬芳。
从《菏泽菏泽》到《天下牡丹》,李江涛以音乐为纽带,搭建起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本土与外界的文化桥梁。他的作品不仅是对菏泽的深情倾诉,更以艺术的力量激活城市IP,让“牡丹之都”在音符中焕发出新的光彩,让更多人听到菏泽的声音,领略菏泽的美丽。正如歌中所唱:“国色天香花中之王,侠骨柔情奉献为上。韶华不负最初梦想,艰辛历尽傲视群芳。”—— 这既是菏泽的诚挚邀约,也是音乐与城市共生的动人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ezeshi.com/shehuixinwen/24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