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淑娅 武霈
四月,曹州大地春意盎然,牡丹次第开放,尽显雍容之态。牡丹,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象征着富贵与繁荣。如今,这朵千年名花正以“产业之冠”的崭新姿态,在乡村振兴与消费升级的浪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从传统观赏价值到现代全产业链开发,牡丹经济正奏响“以花兴业、以链增值”的产业升级乐章,催生出涵盖食品、美妆、文创、文旅的产业集群。在菏泽,围绕牡丹IP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正成为推动当地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牡丹产业的升级,源于对“花经济”的深度挖掘。在菏泽,牡丹不仅可供观赏,其根可入药、籽能榨油、蕊可制茶、瓣能提露。牡丹衍生出的众多特色产品,构建起了全产业链业态,让“富贵之花”成功转变为“产业之花”。
3月31日,位于菏泽鲁西新区的天宝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企业负责人孙春燕正忙着接待外地客商,洽谈直播带货事宜。身后展柜里,牡丹茶、牡丹咖啡、牡丹籽油等系列产品琳琅满目。
牡丹产业的广阔前景,已成为各界共识。政府部门和牡丹产业从业者持续探索创新发展路径,牡丹产品研发也从未止步。天宝牡丹作为专注牡丹功能性研发与深加工的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将业务向大健康领域拓展,目前已开发50多个系列产品。其中,牡丹咖啡、牡丹花蕊茶,以及以牡丹为原料的功能性食品,深受市场欢迎。
孙春燕介绍:“随着牡丹节会临近,牡丹系列产品热度飙升,公司迎来订单旺季。今年,我们推出3种单品牡丹茶,其中添加牡丹花粉的茶包销量火爆,每月可达90万盒。”
同样,菏泽市康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内,牡丹原料产品种类丰富。该企业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对牡丹籽油进行精细加工,开发出科技含量更高、更实用的牡丹籽油产品。经过多年研发,公司已推出牡丹籽油、牡丹花蕊茶、牡丹化妆品三大系列40多个产品,远销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出口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
“科技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我们持续升级和创新牡丹产品,确保品质,契合消费市场需求。”菏泽市康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连岗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助力菏泽牡丹产业迈向新高度。
在菏泽,各牡丹深加工企业纷纷深挖牡丹价值,借助分子萃取技术,将牡丹花瓣、籽、根等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牡丹籽油因α-亚麻酸含量超42%,成为高端食用油市场的“液体黄金”;牡丹花茶通过低温冻干技术,保留97%的花青素,成为兼具养生与美颜功效的轻奢茶饮;牡丹咖啡融合花香与咖啡醇香,在年轻消费群体中掀起“国潮饮品”新风尚。“牡丹+”的探索,让牡丹实现了多元价值转化。
文化赋能:助力牡丹IP破圈
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是提升牡丹IP影响力的关键。
近日,菏泽老城曹州景区内,一系列富含菏泽特色的文创产品走红。这些产品融入牡丹文化元素,设计时尚,吸引游客纷纷购买。
“文创产品是讲述菏泽故事的有效载体。我们深入挖掘全市文旅资源,将深厚的历史文化与文创产品融合,比如围绕9大色系、10大花型、1308个品种的菏泽牡丹,设计了不同样式的冰箱贴。”“菏小悠”文创工作室的杨轶璇介绍。
在菏泽,牡丹与非遗技艺的结合,让传统工艺焕发出新活力。牡丹瓷作为独具菏泽文化特色的新派陶瓷工艺,融合了陶瓷文化与牡丹文化,被誉为“永不凋谢的瓷上牡丹”。目前,牡丹瓷已开发牡丹花盘、牡丹花篮等九大系列、百余种规格,花色丰富。
产业与文化相辅相成。近年来,菏泽依托丰富的牡丹资源,推动牡丹产业农文旅深度融合。通过深挖牡丹文化内涵,激活“文化+”引擎,牡丹文创产品成功“出圈”,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活力。
在马岭岗镇穆李村的鲁西南古法钩织工坊,钩织艺人张惠灵熟练地赶制订单,不一会儿,一片牡丹花瓣便在她手中成型。钩织作为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当地以此为产业发展方向,免费向群众传授钩织工艺,创造就业机会。如今,马岭岗镇依托面塑、钩织两个手工产业,盘活农村闲置劳动力,让1.2万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作为文化大市,菏泽致力于挖掘非遗和民间工艺的时代、文化与社会价值,聚焦“牡丹IP”,推动产业融合。近年来,全市手造企业、非遗工坊发展迅速,让“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将非遗资源转化为特色产品和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力。牡丹面塑、工笔画、钩织等众多民间艺术与非遗项目和牡丹元素融合,彰显出“牡丹IP”的强大生命力,展现了菏泽深厚的文化底蕴。
产业链重构:迈向生态共赢
牡丹,不仅是菏泽的城市名片,牡丹经济的兴起,更是农业“接二连三”发展的成功范例。菏泽以牡丹为纽带,深度挖掘特色资源,构建起种苗繁育、花卉培植、精深加工和文化旅游等产业集群。如今,菏泽全力延长牡丹产业链,推动牡丹在多领域、全产业链上绽放光彩。
为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菏泽秉持大众化、市场化、产业化、人文化、国际化“五化并举”的理念,融入牡丹深加工、文旅、书画等元素,高标准举办世界牡丹大会、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等节会。这些举措提升了菏泽牡丹和城市的知名度,打响了“中国牡丹之都”城市品牌,增强了牡丹产业影响力。
通过实施“牡丹+”工程,菏泽全方位挖掘牡丹价值,产业链不断延伸。目前,全市牡丹生产、加工、出口企业达120余家。牡丹产业直接带动就业超10万人,间接带动约50万人,2024年总产值达130亿元,“富贵之花”已成为“产业之花”“富民之花”。
为推动牡丹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生态共赢”,菏泽按照“1234”工作思路,做好“牡丹文章”。即打造“全国牡丹高质量发展核心区”这一中心,突出“牡丹产业培育、牡丹文化挖掘”两个重点,强化“加大研发力度、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三项措施,做好“政策引导、节会举办、宣传推介、督导检查”四项保障,推动牡丹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多元化发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ezeshi.com/shehuixinwen/23847.html